東 引 鄉 誌


  標題:第五章 文化事業 
  作者:will    ( 發表時間:2002-03-26    閱讀人次:4485 )  

第五章 文化事業

由於受地理環境及交通不便影響,本鄉文化藝術活動並不興盛。早年除東引指揮部發行東湧日報,各機關單位訂閱極少數報紙、雜誌外,本鄉民眾幾無其他精神食糧,幸軍中志清圖書館、東引鄉圖書館先後成立,設備新穎、藏書亦豐,加上地方有識之士或捐款購書,或親自購贈書報雜誌,得以更臻充實。

近年來,由於交通改善,資訊流通,並由於電腦普及,網路訊息無遠弗屆、藝文活動日益蓬勃,在種種條件改善及地方政府努力下,所幸本鄉不致淪為文化沙漠。

一、東湧日報

(一)沿革

東湧日報原名神鷹報,創始於民國46年10月10日,發行所為東引指揮部,發行人為歷任政戰部主任。民國49年更名東湧日報。民國54年9月,正式奉頒編制。自開辦至此一階段,都用手刻臘紙油印方式出報。

民國54年至67年7月,使用中文打字及電動油印,略具現代報紙雛型。

民國67年7月30日,全部改用電動四開印刷機,利用鉛字印刷,正式邁入鉛印軍報之途。

民國69年4月,增購照相製版設備,成為圖文並茂之報刊。

民國71年5月12日,由雙日刊改為日報,每日出刊四開報紙1張。

民國74年7月1日,再增購鑄字機、照相製版、鉛字設備,擴增版面為1張半,並開始對民間發行。10月,國防部再撥贈電腦傳真機,以替代原有之舊式傳真機,使資訊管道更加便捷完備。

民國86年1月20日,東湧日報完成電腦化排版,採電腦油印發行。

除發行日報外,戰地政務期間,東湧日報社並曾發行《東引畫刊》、製作「東引風情畫」、「東引風情賀卡」、「東引風情桌曆」等出版品,宣揚地方建設,介紹東引風土人情。

報社原址位於中正堂後方,房舍於民國67年2月1日落成啟用。民國88年7月17日,遷移至東引指揮部莒山廣場下方新址。

(二)組織編制與營運概況

東湧日報社置文宣官1人,督導報社全般業務。士兵5人,負責編輯、採訪、發行等事宜。

至民國99年底止,每日發行200份,民版約60份,每月收費100元。其餘為軍版,每月收費200元。版面形式分兩種,民版每日發行八開2張,共有4版。 第一版報導國內外重要新聞及氣象資訊;第二版為地方新聞;第三版為論壇、副刊;第四版為休閒娛樂。軍版另增加政令宣導、部隊活動等兩版。都採單色印刷,遇有重大節日(元旦、雙十節、九三軍人節)則增張發行,並以紅、黑兩色印行。

為保存珍貴史料,報社自電腦化排版以來,定期燒錄光碟片備份,將每日報紙內容存檔;並於民國89年7月完成「報史館」,公開展示舊報紙、畫刊等史料,供人參觀。100年月2月,報史館文物移至國軍歷史文物館收藏及展示。

二、東引畫刊

《東引畫刊》亦是東引指揮部發行的刊物。創刊於民國73年5月20日,指揮官王易謙為恭賀第七屆總統副總統就職而創辦。版面為菊八開,圖文並茂,但以圖為主,整頁,甚至跨頁照片屢見不鮮。內容以地區政經建設、民俗風物、自然景觀的報導為主。

第二、三、四期,推出中英對照版,每年5月20日出刊。民國76年發行第四期後,民國77、78年未曾出刊,及至民國79年元月1日復刊,但不知何故,就此停刊,成為絕響。

《東引畫刊》除第五期不及50頁之外,其餘每期都維持在70頁以上。民國73年至79年正值東引地區各項重大建設突飛猛進,地方經濟空前繁榮時期,《東引畫刊》的發行,正是最佳歷史見證,更為地區建設與民生發展,留下珍貴紀錄。

三、北辰

為帶動學校藝文及學術研究風氣,東引國民中小學校長何劍飛於民國78年元旦,發行校刊《北辰》,邀請國內知名書畫家張佛千題字,採單張印刷發行;民國79年5月改版,始裝訂成冊,每年出刊1期,發行不輟。

「北辰」二字出自《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北辰即北極星之意。由於東引國民中小學乃中華民國境內極北之學校,何校長特取「北辰」為校刊之刊名。

《北辰》均以學生習作、教師專文、學校大事記、畢業特刊等單元為主要內容,第四期改版後,增闢「科學園地」專題,刊登國中、國小師生參加連江縣政府科學展作品,迭有佳作,並藉此帶動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研究風氣,也為地區逐年累積寶貴的學術資產。

四、志清圖書館

在東引鄉圖書館尚未啟用的軍管時期,志清圖書館的興建,是地區迎向書香社會最佳表徵。但由於土地產權屬民眾所有,民眾要求歸還,現已關閉。

民國74年12月8日,東引指揮部斥資5百萬元,動土興建,次年10月31日落成啟用,為地區精神文化的提升,邁出歷史性的一大步。東引指揮部特別選在10月31日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開館,乃因蔣中正字介石、學名志清,取名「志清圖書館」,用以緬懷先總統蔣公之豐功偉績。

志清圖書館位於中正堂旁,二層樓建築,內部設有書報閱覽室2間、視聽室3間、會議室兼展覽室1間、書庫1間、貴賓室及管理室各1間。民國89年間,館內藏書達萬餘冊,以政治、思想、文藝、勵志文學等書籍為主,並訂閱19種雜誌,以及青年日報、民生報、忠誠報及東湧日報等4份報紙,採開放式供全島軍民閱讀。
由於該館土地屬民眾所有,民眾取得所有權狀後,於民國93年12月向軍方要求歸還土地,經東引鄉公所介入調解,民眾於民國97年12月完成地上物價購手續,土地與地上物均屬民眾所有。

五、東引鄉圖書館

為落實「鄉鄉有圖書館」目標,響應書香社會之政策,連江縣政府爭取教育部專案補助1千萬元,於民國83年底興建「東引鄉圖書館」,預定1年完工,但因工程延宕,直到民國86年9月11日始落成啟用。開館以來,聘約僱人員1名,負責管理工作與採購書籍等相關業務,由東引鄉公所民政課管轄。

東引鄉圖書館為兩層樓建築,位於東引國中小校園內,提供居民和學校師生就近使用,充分發揮社區結合學校之功能。原開放時間為上午8時至下午5時,民國88年9月1日,為配合居民作息,發揮最大功效,經東引鄉民代表會決議,更改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六下午1時30分至5時,晚間6至9時,週日、週一休館。民國99年11月,配合島上軍人需求,開放及休館時間更改為週三至週六下午及晚間開放、週日上午及下午開放;週一、週二全日休館;國定假日休館。

圖書館啟用後,曾經在館內舉辦「雅石展」、「魚拓展」、「大家來聽故事」等藝文活動;一樓附設「東引數位機會中心」,提供電腦教學及免費上網。平日館內提供輕鬆自在的閱讀環境,一改圖書館「嚴肅」風貌,成為鄉民樂於親近的場所,充分發揮社區服務功能。東引鄉圖書館由於善用學校與社區資源、採取夜間彈性開放等便民措施,獲得臺灣地區92年度公共圖書館營運績優第一名,獲頒10萬元獎金。
為充實圖書館購書經費,民國87年7月,臺北縣同慶國際獅子會致贈1萬元購書經費。民國88年9月,連江縣中正國民中小學校長何劍飛(曾任東引國中小校長14年)捐贈先慈喪禮奠儀20萬元;民國89年5月,鄉長林日福捐出先慈喪禮奠儀30萬元;民國94年9月張寶英女士捐贈10萬元;民國95年11月劉佃俤先生捐贈10萬元,悉數供圖書館購書,嘉惠地區軍民,另鄉公所於民國95年爭取離島建設基金補助50萬元,添購圖書。

據民國99年12月統計,全館藏書計1萬5千多冊,其中以兒童圖書、暢銷書為主;並訂閱雜誌33種,均開架陳列,供地區軍民閱覽。

六、東引數位機會中心

教育部為縮短城鄉差距,協助地區產業經濟發展,落實重建社區數位機會之推動,使資訊應用有效在地紮根,藉由資訊應用人才培育課程,建立數位化社區,提昇社區民眾資訊素養及培育社區民眾的數位應用能力,因此擬定「創造偏鄉數位機會推動計畫」。

連江縣府教育局於民國96年執行教育部擬訂的「創造偏鄉數位機會推動計畫」,在本縣北竿鄉中山國中及東引鄉圖書館設置「數位機會中心」,東引數位中心由鄉長兼任主委,教室位於東引鄉圖書館一樓,於民國97年6月正式啟用,不定期提供免費電腦教學課程,提升本鄉民眾數位資訊能力。

七、反共救國軍歷史文物館

(一)沿革

由於東引反共救國軍乃反共救國軍第一總隊與第二總隊合併而成,民國52年11月,東引指揮部於「東昌閣」附設「反共救國軍隊史館」,民國53年1月11日起開放供官兵參觀。

民國58年11月,指揮官張兆驄鑒於反共救國軍光榮歷史保存與維護的需要,責成有關單位籌組「隊史館擴大設施工作委員會」,負責蒐集珍貴資料,並擴大隊史館諸項設施,由副指揮官擔任主任委員,分配工作積極辦理。

民國69年,謝久任指揮官時,重修內部設施;王易謙指揮官時,又行局部整修;民國80年、99年,在劉寧善與莫又銘指揮官任內,再次整修。

(二)內部配置及任務編組

位於指揮部莒山廣場前方的反共救國軍歷史文物館,為一挑高平房建築。內部分成3廳,大廳展示2500比1的東引島地形地貌立體模型圖,並懸掛大幅國父遺照,塑立蔣中正總統銅像,同時陳列蔣中正總統行館使用之辦公桌椅及休憩家具等;右廳為「蔣經國總統、歷任總統與反共救國軍」主題照片展及東湧日報社文物專區;左廳陳列相關圖表與文物,簡介反共救國軍的緣起、發展概況、組織變遷,並陳列歷任指揮官之玉照及事蹟。

該館由指揮部人事科負責管理,平日不對外開放,若有參訪需要,可事先申請。

八、中正堂

早年本鄉由於財政短缺,民生建設落後,臺灣勞軍團體蒞臨,多露天演出,電影播放亦僅供軍民於室外欣賞。民國51年,國防部撥款,由防區官兵協建,同年10月31日落成啟用,新廈美輪美奐,並獲前副總統陳誠親筆題字。

中正堂原名介壽堂,後更名為中正堂,產權及管理均屬東引指揮部。民國70年代電視尚未普及前,中正堂是全島軍民最重要的育樂場所,尤其黃梅調電影興盛期間,「看電影」是本鄉民眾最流行的娛樂活動,每輪新片上映,或藝工隊勞軍演出,中正堂數百座位座無虛席,甚至連走道都擠滿人群,盛況空前。

至民國89年間,中正堂仍週六、日放映電影,供防區官兵免費觀賞。但近年來,由於家家戶戶有彩色電視、卡拉OK盛行、影片出租等諸多因素,在社會急速變遷下,中正堂的育樂功能,日漸式微,人潮不再,盛況難尋。

中正堂是東引唯一可容納數百名觀眾的大型空間,為充實各鄉休閒文化設施,連江縣文化局曾多次進行整建修繕,在軍民合作與資源共享的基礎下,提升展演空間的水準與品質。近年來,由於中正堂內部設施陳舊,另有漏水、外觀斑駁等問題,民國98年4月,文建會專案補助800萬元,改善內部展演設施,進行座椅、冷氣、音響燈光等更換工程,整修工程於民國99年12月完工,展演空間的水準與品質更趨完善。目前中正堂仍然擔負勞軍表演、社區藝文展演、劇團公演、音樂演奏會、學校畢業典禮與晚會等活動場所,使得中正堂儼然成為全島軍民的文化中心,繼續提供不可或缺的藝文育樂功能。

九、文康中心

民國64年6月,行政院長蔣經國訪視東引,有感於外島文化資源匱乏,指示「全心照顧官兵生活」,特撥款200萬元,在中正堂下方興建文康中心。大樓於民國65年底,在涂遂指揮官任內興建完成,民國66年元旦啟用。

文康中心是一棟三層樓建築,三樓設有閱覽室及客房,提供防區官兵閱讀報紙、雜誌及圖書,客房作為地區軍政訪客住宿之用。二樓為小吃部和撞球間,一樓設有理髮部,後又增設鐘錶眼鏡部。

王易謙指揮官任內,二樓小吃部和撞球間委外經營,直到民國81年11月7日戰地政務終止,才又收回東引指揮部自營。目前文康中心三樓仍設有客房,二樓作為閱覽室、多媒體視聽室、心理衛生中心、志工媽媽工作室及心輔中心辦公室,一樓仍設有理髮部。

文康中心內因有一「如意」刻石,民國96年更名為「如意山莊」迄今。

十、東引動物園

東引動物園成立於民國72年,位於文康中心後方,主要飼養動物有梅花鹿、金孔雀、臺灣彌猴、山羊、天竺鼠、以及各種鳥類。民國73年底,獲得高雄西子灣動物園贈予各類珍禽異獸共145隻,動物園配合進行擴建工程,區分成「猴子欄」、「鴿鳥欄」、「可愛動物區」、「山羊欄」、「梅花鹿欄」、「水禽欄」、「水棲欄」、「雞禽欄」等,加上園內的亭台樓閣,成為學童們最佳的「生物教室」,以及鄉民遊憩的好去處。

後由於動物飼養與管理不易,加以管理費用龐大,遂於民國76年停辦。民國100年3月,東引指揮部莫又銘指揮官完成動物園遺址及週邊綠美化,景觀煥然一新,並劃為「如意山莊」之園區。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