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引 鄉 誌


  標題:第八章 其它 
  作者:will    ( 發表時間:2002-03-26    閱讀人次:5974 )  

第八章 其它

一、「東引守備中隊」守土有功

「動員全民作戰力量,支援國軍防衛作戰,是民防自衛隊的主要任務。」這樣的宗旨及理想,竟真正由民眾81人組成的「東引守備中隊」,於民國42年至44年間,奇蹟式完成獨力保鄉15個月的「不可能的任務」。

民國42年11月,駐守東、西莒及東引之海保部隊(亦稱「東海部隊」),奉命移防金門,接受國軍整編與訓練,於是東引防務頓時形成真空狀態。當時的「馬祖守備區」指揮官何俊少將下令,由東引當地自行召集年富力壯民眾81人,組成「東引守備中隊」,派林守淑擔任中隊長,東湧區長陳家錞任副中隊長、林英任指導員,中隊下分3個區隊,接收東海部隊遺留下來的武器彈藥,負起艱鉅的保鄉衛土任務。
這支倉促成軍的民間武力,成員中不少參加過抗日戰爭,身經百戰的解甲軍士,在此後的15個月中,從未領過政府糧餉,完全自費從軍。
由於東、西引兩島面積4.3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21公里,以僅有的81名戰鬥人員,要訓練、站哨、巡邏,又要下海捕魚,上山種菜,以求自給自足,如此艱苦情況下,能夠保住東引,真是託天之福。

民國44年3月,陸軍八十四師接防馬祖列島,下設東引守備隊,接續防務,「東引守備中隊」完成「確保東引」的階段性任務,正式解甲歸田。

這一段幾乎被遺忘,81位鄉民自費守土的光榮事蹟,民國81年1月16日因林利鑾等人發動聯名陳情,要求國防部酬慰前「東引守備中隊」81名老兵及其眷屬。塵封將近40年的歷史,始重獲各界重視。

陳情函

日期:民國81年1月16日
受文者:東引鄉公所
副本抄送:立法委員黃武仁先生;國大代表:陳仁官先生、王慈官先生、楊綏生先生(協助辦理)
事由:
林利鑾等81人,早年肩負東引地區防衛責任,視同現役軍人執行軍事任務,請轉報國防部專案檢討,核發「視同退伍證」、「榮譽國民證」、若干福利優惠,以示酬慰,藉資安撫民心。
說明:
(一)查38年大陸淪陷,斯年3月東海部隊駐防東引,迄42年9月,該部奉令調防金門,續由國軍某加強團進駐,惟僅月餘天即移防,42年11月至44年3月,東引防務形成真空狀態,利鑾等當時接奉馬祖守備區指揮官陸軍少將何俊將軍指示,集合東引鄉年富力壯民眾81人,組成「東引守備中隊」,責由林守淑先生(故)任中隊長,並正式接收東海部隊遺留之武器及彈藥。此後在15個月中,實際擔負東引地區防衛任務,至44年3月反共救國軍駐節(編按:應是「陸軍八十四師」從南竿駐防),利鑾等組成之「東引守衛隊」始告撤銷。
(二)復查利鑾等原以務農、漁撈及經商謀生,奉令後摒棄個人工作,每日聚集接受訓練、演習、構築工事等軍事任務,夜間則執行全島巡邏及衛哨勤務,非但未曾領取薪餉及任何報酬,即使最基本之膳食,亦自行果腹。捍衛國土、抵禦外侮乃國民應盡之義務,惟現役軍人有其應領之待遇、眷補、退伍金、授田補償金等種種福利。義務兵役亦有其固定之薪俸,與家屬福利,然而,利鑾等81人當年在物資貧乏,極度艱危之環境中,肩負守土重責,居功未敢輕言,但其苦勞誠乃事實,「東引守備隊」雖無部隊正式番號與編制,但參與軍事任務達15個月乃確切之經歷。思前想後,理合具情陳述,請鈞所轉函國防部專案檢討,賜准核發「視同退伍證」及「榮譽國民證」,使民等獲致實質之酬慰,藉以安度晚年。已故者請給予家屬慰問措施。無任企禱!
(三)檢附馬祖守備區指揮部獎狀影印本及昔日東引守備隊編組人員名冊一份為見證。
申請人:
林利鑾、林依增、林玉官、林英泉、林水哥、林元清、張嫩弟、林 輝、
陳嬌俤、林元土、林日昇、林依灶、林木龍、陳蓮俤、潘強民、林日增、
王才妹、劉宜霖、陳開順、林依鐲、陳依化、蔡依妹、林木利、林景春、
陳福官、王春喜、劉振興、林雪雪、林德利、林壽喜、林金水、劉銀祥、
柳金桃、陳寶誠、劉宜銓、莊美倫、林發喜、林守亨(在臺)、林炮俤(在
臺)、林玉鈿(在臺)、葉志生(在臺)、陳家錞(在臺)、邱蓮俤(在臺)、
林依芽(在馬祖)、林其發。
已故人員家屬:
王逸珠、林賡玉、林愛玉、邱二妹、施作昶、劉曰寶、劉木香、陳依嫩、
林美德、魏鳳玉、蔡坤金、林秋英、林仕金、陳細妹、林爐金、陳泉金、
劉雪英、陳雪金(在臺)、柯芝英(在臺)。

二、東引民變:打保安

民國35年間,福建省派遣治安單位進駐東湧,這也是有史以來政府首度對東湧實施有效統治,然而,卻不幸釀成民變,先後造成官兵與民眾5人死亡,終至悲劇收場。這起因為「官逼民反」而爆發的襲警事件,堪稱迷你版的「東湧二二八事變」,所不同的是,政府事後並未進行追究與鎮壓,剽悍的東湧小島,復歸無政府狀態。

民國34年,抗戰勝利,馬祖列島海盜肅清。次年春天,連江縣政府派遣保安隊駐防東湧,維護治安。保安隊編制為一排兵力20餘人,置排長1名,班長數名,配備兩挺機槍,進住鹽館(樂華村51號)與林文湧民宅(樂華村42號)。當年保安隊除維護治安外,尚包括取締民眾種植罌粟與吸食鴉片、收取屠宰稅、酒稅等任務。

現今中國大陸有句順口溜:「保安不作亂,治安好一半」,可以想見執法人員擾民之令人厭惡。更何況,當年保安隊所組成的份子更是良莠不齊,因此進駐期間,除了取締種植罌粟而造成民怨外,部分隊員執法惡形惡狀,並常發生諸如低價強買貨品、調戲良家婦女等擾民事件。因此,當年「打保安」事件過後,東湧保長,也是中醫師的林瑞卿,曾經撰寫一首長詩,民眾傳唱一時,其中一句寫說:「色膽包天馬龍槓,雙手伸出抱仙桃」,就是譴責一位外號叫「馬龍槓」的保安隊員曾經潛入樂華角民宅,躲在「糞桶角」(昔日女人如廁處),強抱良家婦女,意圖非禮的惡行劣跡。
自古以來,東引號稱「寇島盜鄉」,民風強悍可以想見。況且,抗日期間下海為盜者,才剛從良為民,東引原本也就龍蛇雜處,民眾刁頑,桀驁難馴。民國35年端午節期間,民眾在飽受保安隊欺壓之餘,便密謀起義,本鄉耆老稱「打保安」。由經營麻纜船(商船)的船東,梅花人陳天順為首謀,陸續從大陸購買及租用長短槍10多支,由漁船運至西引西鼻藏匿,再化整為零,偷偷潛送東引。

端午過後不久,某日中午,民眾藉故宴請數位班長至中柳村陳元興(小名「妹囝弟」)民宅,全部予以武裝扣押。另一方面,由陳天順送以「盒餅」給蔡姓排長為由,進入鹽館,事先以「脫帽」為訊號,隨後民眾持武器衝入,制伏在場保安隊員,並奪取機槍1挺,由林雞囝扛到鹽館上方一處制高點(現郵局前廣場),以優勢火力,壓制保安隊反抗。

當天下午,保安隊20多人全部就擒,無一漏網。但在零星槍戰中,林雞囝不幸被躲在林文湧家中的保安隊員擊斃,而另一位民眾柳伙俤在鹽館上方陳寶誠住宅旁,被流彈打中,也不幸遇難。而持槍頑抗的保安隊員,也有兩人遭民眾格殺。

保安隊員就擒後,集中天后宮,全部予以「穿柴靴」的凌虐,也就是將人犯兩腳置於挖空的木塊中,上面再用木板釘牢,限制其行動。爾後,曾經遭受欺壓的民眾,以及槍戰遇難的家屬,任憑入內,對保安隊員拳打腳踢,甚至有人用鑽子猛插保安隊員大腿,施以慘忍的酷刑,作為報復。

數日後,由於部分商船船東為免事態擴大,主動商請連江籍麻纜船將保安隊員送回內地。爾後,開始動用關係、聘請律師,以「官逼民反」為由,向省城請願,期間曾經獲得福建聞人嚴靈峰之義助,參與「打保安」的民眾始免於罪。

東引方面,為了保存「官逼民反」的「證據」,將不幸遇難的林、柳兩位民眾,用粗鹽醃存在南澳「黃土坑」(現中華電信服務中心後方),等到省城派人開棺驗屍的時候,兩人屍身因為長期醃漬而發黑,狀甚恐怖。

然而,「打保安」事件並未就此平安落幕。民國36年間,陳天順搭乘麻纜船赴大陸經商,途經連江時,遭一位曾受虐的保安隊員扣押,關入黑牢,數月後,在牢內以削尖的帚柄,刺入腹部自殺身亡。終於,在陳天順一聲悽厲的吶喊下,事件就此劃下句點,寫成時代悲劇。

編按:當年陳天順是島上少數唸過私塾的生意人,他慣常左手打算盤,右手寫字記帳,堪稱一絕。其妻子也是梅花人,也識字,民國38年大陸淪陷,滯留大陸。

三、國軍軍機誤炸事件

民國38年底大陸淪陷,國軍撤守馬祖列島,初時仍據有南竿、北竿、白肯、東湧、四霜、西洋、浮鷹、岱山等島,民國42年7月,西洋、四霜、浮鷹、岱山等島相繼為共軍所佔,此後,國府所轄行政區域僅限於東引、白肯、南竿、北竿,大坵、高登島。

民國44年2月19日下午1時許,國軍軍機巡弋東引上空,據說飛行員誤認東引為岱山島,而南澳港內錨泊「海保號」砲艇被誤判為中共艦艇(本鄉耆老陳瑞琛說法),或誤認海面漁民佈放的定置網及竹竿等為中共艦艇(前東引鄉長黃星華研判),於是飛臨東引島上空,並先後投擲炸彈於南澳中路、北澳口、忠誠門前方海面、以及西沙海面,至下午四時許始飛離,期間駐防東引的海保部隊一艘砲艇停泊南澳,曾以機槍反擊國軍軍機。

由於有史以來首度遭「敵」機來襲,民眾紛紛向山上奔逃,當天晚上,有人寄居二重山親戚家,有人更遠避至東湧燈塔,因為民間盛傳,飛機向來不炸燈塔。當天夜裡,只有少數民眾回到村裡,但多數仍滯留後山、燈塔。2、3天後,驚魂甫定,民眾才陸續返家,於是家家戶戶開始在家中,或在山邊挖防空洞,期間東海雄風下方一座防空洞,發生塌陷意外,所幸無人傷亡。此後數個月,島上守軍只要發現飛機蹤影,立刻發佈空襲警報,民眾甚至一天躲2、3次空襲警報,成為驚弓之鳥。

當天空襲結果,投在中路的炸彈炸毀林日昇與劉金灼等民房數間,一名老婦人(前東引農改分場主任林景齊之祖母)因回家收取曝晒的衣服,不幸被炸塌的屋牆壓斃。空襲第二天,經軍方設於東引的防空電台發出電報,國防部始獲悉,並隨後展開調查,才知道原來是一樁「誤炸」烏龍事件,後賠償受害者少許物資結案。

當天下午,南澳一名婦人在極度驚恐中,於樂華角一座防空洞,產下一子,取名陳火欽,國軍誤炸東引之日,也就成為他的生日,民眾都叫他「炸彈囝」。也因此,為這件發生近半世紀的事件,留下確定的日期線索。

民國44年初,當時東引只有海保部隊1艘砲艇,10餘人駐防。島上由民間組成的「東引守備中隊」81位民兵負責防守。空襲事件後第三天,馬祖守備區指揮部派遣1營部隊,約1百多名兵力,乘運補艦自馬祖進駐,「東引守備中隊」於是解甲歸田,東引防務正式由國軍接手。直到年底,大陳島反共救國軍數千人,由指揮官夏季屏中將率領駐防本島,東引防務至此才漸鞏固。

四、特約茶室

特約茶室俗稱「八三么」,又稱「軍中樂園」、「軍樂園」,是國軍基於官兵的人性需求,在軍中設置的合法妓院,曾經存在金馬外島將近40年,對於調劑外島官兵生活,防止軍民桃色糾紛與性犯罪,具有一定的貢獻。

「八三么」稱呼的由來,一說是早期特約茶室的電話號碼;一說是軍中通信單位使用的中文電報明碼,女性生殖器官「屄」的電碼是8311;於是831便被流傳成為特約茶室的暗語。

馬祖地區早在民國41年,設軍中樂園於南竿鄉復興村。東引則遲至46年曹維漢將軍駐節期間,在防區官兵要求下,始租用南澳一棟民宅(現今九棟國宅附近),設置特約茶室,爾後搬遷至現今酒廠位置,後由於酒廠擴建,再遷址到獅子村上方山腰。

軍中樂園早年都由東引指揮部直接督導與經營,民國70年代,由於招攬侍應生不易,始移轉民營,但軍方仍派員負責管理工作。王易謙任指揮官任內,曾進行內部整修,增設套房、卡拉OK等設備,更名為「怡春院」。

東引特約茶室鼎盛時期侍應生曾多達2、30人,並曾在西引東澳上方一棟平房設有分部,後因侍應生不足,改為1週1次,或不定期赴西引輪流「出差」。

特約茶室的侍應生全部來自臺灣,多數自願赴外島就業,少數是被取締的流鶯、私娼,或該侍應生家中負債,由軍中先行墊付債務,前來服務抵債。特約茶室營業期間,為維護官兵健康,依規定侍應生每週莒光日(星期四)都須前往野戰醫院,接受例行的陰道抹片檢查,若罹患性病則依規定「停票」,俟康復後才能接客。

特約茶室區分軍官與士兵兩部,收費標準不同,除軍中官兵外,後期亦接受民眾購票。特約茶室大門常年懸掛一幅對聯:「大丈夫效命疆場,小女子獻身報國」,正是它存在的最佳寫照。

民國79年間,由於立法委員陳水扁發現婦女被「輔導」到外島軍中樂園就業,認為違反婦女人權,經向國防部提出緊急質詢,軍方順應時代潮流,從民國80年底開始陸續關閉金門、馬祖軍中樂園,東引「怡春院」也在民國81年結束營業。伴隨戰地政務近40年的外島軍隊「性服務」文化,隨著尊重女性的時代潮流,就此寫入史頁。

五、軍人公墓

位在東引發電二廠上方的永安公墓,由東引反共救國軍第三任指揮官張立夫規劃,並於民國53年6月30日興建完成。當年反共救國軍從事大陸江浙、閩粵地區沿海突擊作戰,功在國家,後因戰事輾轉駐防東引,這批遠離家鄉而死亡官兵,為使其有安息處所,因而設置軍人公墓,並特立紀念牌坊以表忠烈。

永安公墓的建置,除感念先賢先烈保國衛民的英勇情操外,並提醒後人緬懷其為國犧牲的忠烈史實,讓在東引服役官兵不忘「慎終追遠」的袍澤之情。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