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引 鄉 誌


  標題:第三章 宗教信仰 
  作者:will    ( 發表時間:2002-03-26    閱讀人次:3679 )  

第三章 宗教信仰

一、民間信仰源流

(一)概說

本鄉居民大多來自福建長樂,福建素有「好巫尚鬼」的傳統,民眾相信鬼神仙佛無所不在,因此,福建地區宮廟寺觀隨處可見,即使在科學昌明的今天,民間信仰仍具有深不可拔的影響力。

民間信仰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社會學議題,自古以來,人類臣服於巨大、神秘的自然力量之下,無法確切掌握自己的命運,於是先民便創造了鬼神,希望經由崇拜鬼神的信仰活動,獲得庇佑,得到平安。

揭開本鄉民間信仰的神秘外衣,需追溯到福建古代「閩越人」的原始宗教和巫術,從頭說起。

(二)閩越人的原始宗教與巫術

春秋到西漢時期,福建境內居住著「閩越人」的土著民族。閩越人在春秋戰國時期還處於原始社會後期,其文化反應在民間信仰上,則是原始宗教與巫術盛行。

閩越人相信「萬物皆有靈」,而由於福建省地處亞熱帶,蛇類多,使得閩越人對於蛇產生了極大的恐懼,進而演變為「蛇圖騰崇拜」。《說文解字》說:「閩,東南越,蛇種。」所謂「蛇種 」,就是認為蛇是自己的祖先。除此之外,閩越人也崇拜青蛙,至今北竿芹壁村民仍祀拜「鐵甲將軍」,鐵甲以福州話來說,就是青蛙的意思。

到了秦漢時,閩越人已十分重視祭祀祖先,秦始皇在福建設閩中郡時,曾禁止閩越人祭祀祖先,引起閩越人強烈不滿,在秦末之際,起兵北上加入反秦戰爭。

閩越人的巫術被稱為「越巫」,他們最常藉由宰殺後的雞骨裂紋,來占卜吉凶,這種占卜術,一度名揚天下,就連漢武帝都十分推崇。閩越人在漢武帝時,因興兵造反,被集體北遷到江淮一帶,後來漸漸融入漢民族,但是他們曾經在福建盛行的原始宗教與巫術,對於後來漢民族的民間信仰,產生了相當重大的影響。

(三)漢族民間信仰取代閩越族原始宗教

西漢、東漢至三國時期,隨著中央政府對福建的重視,北方漢民族開始陸續遷徙入閩。到了西晉以後,由於中原戰亂頻仍,漢民族大批向南逃難,使得福建的民間信仰進入另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閩越人的原始宗教逐漸融入漢族的民間信仰,最後,被漢族民間信仰全面取代。

這時期,道教與佛教等官方提倡的宗教開始傳入福建。在道教方面,神仙思想不但影響了閩越人的祖先崇拜,也增加了民間信仰的對象,不少鄉土神被改造為神仙,同時道教的傳說,也豐富了民間信仰的內容。

其次,唐末五代以後,隨著道教與越巫進一步合而為一,不少巫覡去世後被奉為神仙,而且人數劇增,成為福建人格神的主要來源。而且,這時期許多入閩的漢族祖先、閩越國的王公貴族,也都被奉為神靈。

第三,中原地區固有的各種民間信仰,如漢族對山川水火、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及天地、動物的崇拜,都隨著移民遷徙入閩。目前福州一帶對於土地公的信仰,也在漢代以後從中原傳入福建。

(四)唐末宋元掀起本土化造神運動

唐末至宋元時期,福建社會穩定,道教與佛教發展速度驚人。宋代福建僧尼人數之多,居全國之冠,道觀的數量雖只有佛教寺院十之一二,但宋元時期也快速增加。民間對道教與佛教的信仰,達到鼎盛。

唐末宋元時期福建曾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造神運動」。至今仍在福建流傳的眾多地方神明,如臨水夫人陳靖姑(房裡奶)、閩王王審知(白馬尊王)、媽祖娘娘等,都在這時期被塑造出來。

尤其,經過漢至唐中期對中原民間信仰的吸收消化,唐末宋元時期的造神運動,顯現出本土化色彩。如關公在北方是忠義化身,到了福建演變成為財神與海上保護神;玄天上帝原先是星宿信仰,傳入福建後,變成以殺豬為業,後來放下屠刀,成為神明。

(五)明清民間信仰進入興盛及傳播階段

明清以後,福建民間信仰進入興盛階段,其一,民間信仰神祇眾多,構成了龐雜而幾乎無所不在的神鬼世界。其次,佛、道理論與儀式融入,豐富了民間信仰的內涵。第三,民間信仰開始與家族制度更加密切配合,產生家廟與族廟。第四,民間信仰與民間文藝也更加密切,地方神靈的故事,遂被大量創作出來,推動民間信仰走向興盛。第五,民間教信仰向南洋與臺灣傳播,影響深遠。

這時期,除了閩東移民將原鄉的守護神白馬尊王、臨水夫人、五靈公等神明帶來馬祖、東引列島外,由於閩南人對於媽祖娘娘的崇拜,清末,大海盜同安人蔡牽,便在他的勢力範圍的馬祖、東引列島,興建了四座天后宮,至今仍對本鄉民間信仰留下重大影響。

二、廟宇簡介

白馬尊王廟
廟址:樂華村20號下方。
廟宇沿革:
相傳白馬尊王由福建連江分祀東引,初未建廟塑像,後因屢顯威靈,護佑民眾,乃於清順治11年(西元1654年)立廟奉祀。早期廟宇規模甚小,濱臨大海,易受災害造成毀損。期間經歷多次修葺、整建。
因配合中柱港興建工程,當時拆除白馬尊王舊廟,後於民國76年由軍民集資在原址新建,奠定今日之規模與型態。民國90年,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撥款240萬元,改善廟宇周邊景觀,使巍峨廟貌更為壯觀瑰麗,氣象一新。白馬尊王為東引島居民信仰中心,香火鼎盛,信徒眾多,亦為東引最美輪美奐的廟宇。
廟楹聯云:「白馬座上顯靈護社稷,尊王爐下蒙庥得安寧」、「勝蹟千秋仗神恩長佑眾生福祉,雲山萬里策駿馬永保軍民平安」。
祀神傳說:
一、清初甲午之春,漁民四老一少泛舟出海作業,突遇狂飆巨浪滔天,正舟將傾覆,千鈞一髮之際,忽睹素服長髯老翁駕雲降臨,施法解難,歷劫漁民得慶生還,是夜,後夢髯老曰吾尊王也。
二、民國8年8月朔月,長邑海嘯,平地水深二丈,毀屋逾千,溺斃人畜無數。尊王適在慘重災區掛袍貼金,及退潮時,置於木楻上之塑像,竟滴水不沾,引為奇蹟。
三、民國14年桂月,船載新掛袍之尊王,途中船底罅隙滲水,諸物盡濕,獨尊王衣冠光熠如新。
四、民國55年艾麗絲颱風肆虐,廟宇坍塌,片瓦無存,惟尊王暨夫人聖像安然無恙,舉鄉皆知,嘖嘖稱奇。(摘自白馬尊王廟重建碑誌)
祀神來源地:福建連江。
祭典活動:白馬尊王迎神遊行是東引島年度大事,其時間由農曆正月十七中午12時起。首先展開迎神遊行(出宮),白馬尊王與夫人從本廟出發繞行全部鄉境,最後借宿天后宮。正月十八,信徒準備三牲祭品至天后宮擺暝,當晚6時起,進行夜間遊燈活動(僅南澳地區),次日(十九)下午尊王與夫人起駕,依反方向路徑回到本廟(回宮),完成元宵整個繞境迎神活動。
正殿祀神:白馬尊王、尊王夫人、吳顏將軍、水火將軍、豬頭將軍、象鼻將軍。
左殿祀神:白馬尊王、尊王夫人(分身神)。
右殿祀神:曹大王。
神誕:農曆8月15日。

天后宮
廟址:中柳村(忠誠門旁)。
廟宇沿革:天后宮約建於清末嘉慶年間,民國前2百年左右,由大海盜蔡牽所建。因年代久遠,史料、遺跡保留不易,早期廟史闕如。民國65年第一次重修,仍維持原有木造與硬山頂二進式建築;民國78年第二次重修,由於神壇朽圯,廓廡斑剝,在軍民集資合力重建下,煥然一新。民國97年,興建完成廟宇側面階梯,改善廟宇動線。民國98年,地方觀光發展起飛,天后宮更是吸引許多遊客造訪朝拜,廟產委員會倡議鳩資改築,鄉親信眾踴躍捐款約280餘萬元增建門神浮雕及石雕藝術美化宮牆,展現精雕細鏤、巍峨堂皇的廟宇風貌。
廟楹聯云:「天恩廣被四海慈航岐路引,后德永彰萬家生佛暗室燈」。
祀神傳說:
犁麥大王故事:話說海盜船仍停泊在北澳港內時,蔡牽在船中突感心神不寧,坐臥難安,於是便站起來信步踱至船尾駕駛坪處。仰望天空,萬里無雲,強而有力的南風迎面襲著,一轉眼間,卻見北澳嶺上有一農夫牽著一頭大黃牛正在一塊土地上,把青青綠綠未出穗的麥子一畦一畦犁掉。蔡牽見此景詫異不已,於是立即派人上山查看。幾個嘍兵上岸登往山頂,不見農夫蹤影,也不曾看到半棵青麥,但卻遠遠望見官船來剿,蔡牽聞報後,立即下令船隊起錨揚帆,順風而逃,避免了一場可能的大劫難。由於蔡牽自稱「海皇帝」,為了感謝這農夫的救命之恩,特別封之為「犁麥大王」。(摘自陳瑞琛所著〈海皇帝蔡牽的故事〉)
祀神來源地:天后宮相傳為大海盜蔡牽所建,陪祀神「犁麥大王」是東引本土神明,全國僅有。
祭典活動:元宵節舉辦擺暝活動,神誕亦有祭祀活動。
正殿祀神:福德正神、土地婆、劉月姐、臨水夫人、天上聖母、千里眼、順風耳、犁麥大王、犁麥大王夫人、尚書公、七爺、八爺、虎爺。
神誕:農曆3月23日。

璇璣廟
廟址:中柳村64號旁。
廟宇沿革:朱大姐原奉祀於福建榕城,鄉人林音柔仰其靈異,於民國35年間分爐塑像奉祀於林宅,時東引無醫藥設施,有病人向朱大姐問卦求醫,救人無數,膜拜求助者絡繹不絕,為表彰神蹟,於民國78年動工建廟,歷數月竣工,名為璇璣廟,以誌永久。
廟楹聯云:「水遠山長持志洗心修正果,年豐人壽燒丹煉石佑蒼生」、「懷慈航心願眾生同修善果,提普渡志望軍民共沾福音」。
祀神來源地:福建榕城(福州,台江)。
祭典活動:
璇璣廟是東引白馬尊王外,另一座曾有遊行鄉里的廟宇,但由於其信眾較少,遊行規模亦較小。農曆正月十六中午先至劉金灼家中請朱大姐及七舍、高弟金身,下午2時出發遊行,遊行區域僅南澳地區。正月十七由社員在璇璣廟奉祀牲品;正月十八下午將金身請回,完成整個儀式。其陣頭排序如列:旗鑼、高照、鼓板、香案、花燈、香亭、掌扇、涼扇。近年來,遊行已停止舉行。
正殿祀神:朱大姐、戚赦(七舍)、高毅(高弟)。
神誕:農曆6月15日。

代天府
廟址:中柳村(其介如石旁)。
廟宇沿革:白狀元王爺原籍連江縣黃岐鎮,本島信女胡妹黁於民國30年間分靈東引林宅奉祀;民國62年白狀元王爺親點林家後嗣林河泉為乩生;民國80年秋,鄉民捐款興建代天府於南澳,歷時半載於次年6月完工。民國93年,信眾再募款集資,完成廟宇擴建工程,樓高三層、建築巍峨。民國94年,廟宇信眾跨海向北竿學習扛乩,成為東引首座具有扛乩儀式的廟宇。
廟楹聯云:「玉旨代天降福庇佑家邦,狀元巡狩威臨護國驅邪魔」。
祀神來源地:連江縣黃岐鎮。
祭典活動:元宵節舉辦擺暝,每3年舉辦一次迎神遶境活動;神誕亦有祭祀活動。
正殿祀神:白狀元王爺。
旁祀神:五位將軍、烏吉總管、趙將軍、馬元帥、周高俤、土地公、土地婆。
神誕:農曆8月15日。

關帝廟
廟址:中柱堤安寧廟上方。
廟宇沿革:關帝廟暨許、杰將軍廟原分別座落於中柱島,因構築工事及興建感恩亭而易地重建,民國78年7月18日由東指部派兵工興建,歷時半載始告竣工。
廟楹聯云:「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友子龍師臥龍龍友龍師」。
祀神傳說:許將軍、杰將軍原為中柱島之高、矮二塊大石,長樂人稱七爺、八爺,連江人稱大哥、二哥,在東引捕黃魚全盛時期,往來的船隻必先祭拜,以求平安及豐收。後中柱島與西引間興建連堤,矮石被炸,地方不平屢生意外,民眾因而集資建廟於關帝廟旁(今感恩亭下方),民國78年為築感恩亭,關帝廟遷建,並將許杰將軍一併奉祀廟中。
祀神來源地:中柱島。
祭典活動:農曆1月13日舉辦擺暝活動。
正殿祀神:天上聖母、千里眼、順風耳、關聖帝君、周倉、周平、許將軍、杰將軍、觀音、金童、玉女、虎爺。

安寧廟
廟址:中柱堤旁。
廟宇沿革:老鼠沙大王、燕秀迦南大王、梯下四大將軍廟原奉祀於東引三處偏遠地區,其來源與建廟年代已不可考。民國82年經鄉中前輩會商,扶乩問卜後乃決定聯合塑像立廟於今址,廟宇營建歷經半載,於民國84年竣工,名為安寧廟,供後嗣奉祀,永享香火。
廟楹聯云:「廟貌仰巍峨仗神威長護萬家善信,金爐傳妙諦叨福陰永保百方軍民」
祀神傳說:本廟之祀神,來源為東、西引三處偏遠地區,其祀神之真正來源與建造年代已無可考。據當地士紳口述,本廟祀神之神明與原廟祀神之名稱略有不同,主因新廟落成,金身重塑,祀神經乩生附身,告知神名,乃成今日之祀神,其差異如下:
燕秀迦南大王原為佛教守護迦藍。梯下四大將軍(王曹張劉)原為張巡、許遠、雷萬春、南霽雲。
附記:安寧廟之建廟有其靈異,民國82年除夕至初一,東引主神廟(白馬尊王廟)內兩度顯現狀如烈火似彩雲奇景,近觀僅三柱線香而已,經鄉中前輩扶乩問卜後,查知本島原奉祀有三座神廟,因年久毀廢,是故數十載未享人間香火,三神廟原址尚存,唯均位於懸崖絕壁之上,人跡罕至,無人奉祀,因此鄉人乃集資建廟,並名為「安寧廟」。
祀神來源地:來自老鼠沙和燕秀澳口以及西引的梯下等地。
祭典活動:農曆正月22日舉辦擺暝活動。
正殿祀神:老鼠沙大王、燕秀迦南大王、梯下王曹張劉四將軍。

泰山府
廟址:樂華村31號附近(郵局後方半山腰)。
廟宇沿革:民國30多年間,國軍輾轉退守進駐東引,部隊中長樂金峰鎮人鄭祖鏡具通靈附身之能力,藉湖山堂泰山降乩附身替人抓草藥治病,始受鄉人崇信。後湖山堂泰山附身本地乩生王才妹,由其替人治病並於家中擺設香火袋供信徒祭祀。民國38年塑泰山爺金身,後示不宜置金身於家中奉祀,乃降乩王才妹尋覓至今日廟址。民國39年泰山府完工,每兩三年亦會小規模整修,始成今日之廟況。
祀神傳說:引《長樂縣志》云:「俗傳為祀唐東平王張巡,謬也。」可見《長樂縣志》主纂李駒,質疑泰山主神是張巡之說。據《中國百神全書》記載,東岳泰山主神並沒有固定之神,劉翁、金虹氏、孫點、涂楷、石倪、雷度、王仲孺、黃飛虎、包拯、岳飛等人皆擔任過泰山神,福州市有座東岳廟,即以黃飛虎為主神,總管天地人間禍福,執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獄,凡一應生死轉化神仙鬼,從東岳勘對,方可施行。由此瞭解東岳泰山對民間影響最大,莫過於掌人世間生死大事,人們對其自然敬畏有加。
祀神來源地:長樂金峰鎮(九都湖山)。
祭典活動:元宵節舉辦擺暝,神誕亦有祭祀活動。
正殿祀神:泰山爺、畢元帥、葉將軍(綠)、朱馬辦(黑)、范將軍、謝將軍、馬總辦、高少爺、地藏王菩薩。
泰山爺神誕:農曆8月13日。

蕭大王
廟址:樂華村31號附近(泰山府旁)。
廟宇沿革:民國44年間某日,鄉人林利鑾、陳開誠、王春妹及林其惠,四人乘船出海捕魚,漁事完畢,林等三人(王除外),登上小北固礁灣內拾竹,於灣內石上發現一木製神像立坐,乃將其抱回恭祀於林利鑾家中,後附身林妻親戚。告知神明且望立廟祭之,尋至今日之廟址(泰山府旁)。立廟之初廟宇規模甚小,後經二度翻修,始成今日廟貌。
祀神傳說:蕭大王原廟僅四戶祭祀。時東引捕黃魚盛季,某日,一漁船一連幾日皆無漁獲,而他船則滿載而歸,船上一漁民乃至蕭大王廟祈求並立誓:若佑黃魚滿載則塑夫人金身在側。祈畢出海捕魚,當日不但黃魚滿艙,網亦皆是黃魚,由於天黑乃收網返港。後為感念神明顯靈,乃塑夫人金身以還願。
祀神來源地:小北固礁灣內發現木雕神像。
祭典活動:元宵節舉辦擺暝活動。
正殿祀神:蕭大王、大王夫人。

張將軍
廟址:大紫澳上方。
廟宇沿革:民初某日,本鄉林姓居民與友人清早未日出至柴澳囝拾柴,林君發現浮屍,告知友人,友人乃揹負屍首上岸置於一平坦大石上,翌日將其埋葬於今廟後下方處。至民國40多年間,東湧燈塔主任陳高福因胃感不適乃求助璇璣廟朱大姐,問卦治病後告知乃因此屍之故,須建三進式廟宇供奉三舍人,以求平安,陳君即建廟於今址,並予奉祀。民國72年三舍人降乩於乩生林景齊身,告知其為張將軍。同年,於原址重建並更名張將軍迄今。
廟楹聯云:「張口驅邪蔭百姓,將軍鎮島佑三軍」。
祀神傳說:話說當日鄉民揹負浮屍上岸暫擱屍首的平坦大石,從此大石上就有臥伏的人像。不但平靜無風,且再寒冷的冬季也感覺到溫暖,十分令人不可思議,認為與張將軍有關連。今日這塊大石已不見蹤影,據本鄉耆老指出,應是築路時埋藏至地底下。
祀神來源地:柴澳囝(小紫澳)。
祭典活動:農曆正月16日舉辦擺暝,神誕亦有祭祀活動。
正殿祀神:張將軍。
神誕:農曆6月23日。

忠義廟
廟址:西引清水澳口。
廟宇沿革:忠義廟開閩尊王原名清水澳大王,民國20多年間即已建廟,由於大王十分靈驗,過往船隻莫不加以膜拜,久之,廟中大王與部將金身逐漸失竊,不知飄落何方。後廟宇腐朽且清水澳碼頭築路施工,廟宇即消失無蹤。民國73年,西引居民劉金俤與劉振興,為感念大王庇佑,請兵工協建新廟,名為忠義廟,並依神示將正神更名開閩尊王。民國78年因廟宇面迎南風,夏季易受侵襲,而予以增修,成為一座北朝南,廟門東開的廟宇。
廟楹聯云:「忠肝保境護黎民,義膽衛道顯神威」。
祀神傳說:相傳清水澳大王原為一官員,民國初年帶兵視察福建沿海一帶,因海上風浪過大,船隻遭侵襲而身亡,後屍體飄浮至西引清水澳,居民將其立廟,名為清水澳大王。時值黃魚盛季,過往船隻甚眾,清水澳大王威靈顯赫,庇佑膜拜者黃魚滿艙,香火日漸鼎盛。更有漁民為求豐收,進而竊取神像,經年累月,清水澳大王廟即成有廟無神之廟宇。儘管如此,漁民對其信仰之心仍有增無減。後來,廟宇毀損消失,但過往的漁民,仍會在原址焚紙燒香,祈求大王保佑。
祀神來源地:西引清水澳。
祭典活動:農曆正月初九舉辦擺暝活動。
正殿祀神:福德正神、土地婆、開閩尊王、關聖帝君、媽祖娘娘、范謝將軍、千里眼、順風耳、張巡、許遠、雷萬春、南霽雲、開閩尊王夫人。
開閩尊王神誕:農曆8月15日。

編按:以上「廟宇簡介」,參考、改寫自《馬祖地區廟宇調查與研究》,民國89年連江縣社教館出版。

三、民間信仰活動

昔日本鄉孤懸海隅,衛生醫療條件落後,民眾強烈依賴廟宇,舉凡生老病死,生活中的種種疑難雜症,無不需要祈求神明。

昔日本鄉民眾平日從事的民間信仰活動,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卜筶抽籤。在閩臺地區數以萬計的廟宇中,筶與籤都是人與神明溝通必備的工具。本鄉廟宇的筶,大多用兩塊木頭或竹子製成;籤則多以竹片數十片,編號後置於竹筒內。早年民眾多不識字,抽籤後取得的籤詩,多由地方塾師解讀。但現今民眾前往廟宇求籤者已不多見。

第二,起乩降神。昔日本鄉有一位「神嬤」,傳有朱大姐附身,專為民眾起乩降神,從生病到各種生活中的疑難雜症,都可以向「神嬤」求助,請求神明降身,指點迷津。民國70年代,這位神嬤過世後,此一起乩降神活動也告終止。

第三,迎神賽會。本鄉迎神賽會習俗源於福建長樂一帶,集中於元宵節期間舉行迎神、擺暝及食社。其中以白馬尊王出巡、遊燈及擺暝,最為盛大,風俗相傳百餘年,至今不衰。

(一)社團與擺暝

馬祖各島,除西莒崇拜陳大戈(現稱陳元帥)外,其他四島各村各澳大多祭祀白馬尊王,並都建有廟宇,以村為「境」,境內村民都受保佑。為了進行廟會酬神,大多一村民眾組一「社」,或大村(如山隴)成立數「社」,以「社」為單位,進行擺暝、食社(馬祖地區稱食福,或食份)等民俗活動。各社每年選出「社頭」,負責擺暝、食社、收費等事務。

本鄉由於人口集中南澳,因此一鄉只組成一「大王社」,全鄉民眾自由參加。民國99年間,大王社計有「社友」一百多人,另有附屬的「孩囝社」,社友也40多人。參加「孩囝社」者,大多為了求子,已參加大王社者也可加入。早年另有「馬奴社」,後因故解散,併入大王社。

本鄉至民國99年底止,計有276戶,參加大王社及孩囝社者,達全鄉二分之一。長期以來,大王社組成「東引鄉廟產管理委員會」,選舉產生委員,再推選主任委員一名,負責廟產管理,並主持白馬尊王廟、天后宮、關帝廟及安寧廟等4座廟宇的擺暝、迎神等事務,是本鄉最具財力與影響力的民間社團。
由於大王社人數眾多,除了行政組與附屬的孩囝社以外,下分三組,每年輪流負責迎神、遊燈及擺暝等事務。大王社分組如下:

1.行政組:負責經費、預算、總務、召開委員會等行政事務。

2.第一組:負責挺七爺、八爺、馬奴,抬高照,敲打開道鑼、扮皂班等。

3.第二組:負責輪流抬尊王及夫人鑾轎、香爐、香亭,掌香扇。

4.第三組:負責挺保長公、小王爺,扮八將等。
5.孩囝社:負責挺數尊孩囝。

除了「大王社」以外,本鄉尚組有下列民間社團,元宵節期間,各社團在各廟宇或民宅「擺暝」,茲列述如下(以下均為農曆正月):

十三:關帝廟:屬於大王社,由廟產委員會負責擺暝。

十四:臨水夫人:稱「奶社」,在鄉民陳桂英或許其光家擺暝。

十五:天后宮、泰山府、白狀元王爺擺暝:白狀元王爺除了擺暝外,每三年出巡一次。

十六:張將軍:在鄉民林景齊住家擺暝,稱「將軍社」。

十七:朱大姐:除了擺暝外,昔日依據朱大姐的旨意,曾偶而出巡。

十九:烏吉總管:為前廟產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隆光所創立,在其次子陳其錦經營的安逸旅店擺暝。

廿一:五賢公(即「五顯公」或「五靈公」):由鄉民陳依明從北竿分香而來,在其長子陳忠寶住家擺暝。

廿二:安寧廟:屬大王社,由廟產委員會負責擺暝。

廿三:齊天大聖:在鄉民陳桂英住家擺暝,稱「聖王社」。

(二)迎神與遊燈

元宵燈節,也就是白馬尊王率文武百官出巡、遊燈的大日子。但馬祖各村境,時間略有不同,本鄉則排在元月十七出巡,十八遊燈、擺暝,十九回宮、食社。茲將元宵期間最隆重的白馬尊王迎神廟會,依時序分述如下:

1、清道

正月十六下午,保長公手持酒壺與青竹枝,踏著醉步,帶領數名村丁,扛著白馬尊王銜頭旗、敲打開道鑼,沿路張貼「清潔街衢」、「合境平安」等紅紙,巡行全鄉各村,進行清道任務,通知孤魂野鬼、閒雜人等迴避,以備次日白馬尊王出巡。

2、迎神

正月十七下午一點,尊王與夫人分別乘坐兩頂鑾轎從白馬尊王廟起駕出巡,目的地是天后宮,俗稱「公館」。

尊王出巡,隊伍陣式龐大。首先,由身穿清朝官帽、官服的「門旨」宣讀出巡文告,下達起駕的指令,於是保長公前行,手持酒壺與青枝,足踏醉步,青枝掃道,驅趕閒雜人等;排旗、開道鑼、銜頭旗、「敬神如神在」與「肅靜」、「迴避」等高照牌,緊跟在後,宣告尊王出巡的訊息;接著的是七爺、八爺,負責前導,兼具探訪民情及驅除妖魔任務;後面跟著數尊頑皮的孩囝,不時跳躍嘻鬧;隨後的隊伍是扮演文武百官的皂班(又稱「號班」,是王府中的衙役)與八將,按規定,八將是武官,必須表現威武與肅靜,全程都不准說話,而皂班則不時齊喊「威!」「武!」,以示官威;跟著的是太子與小王爺,步履四平八穩,官架十足。由地方婦女及東引國中小學生組成的鼓板隊,分成三組,以及軍方支援的舞龍舞獅、大鼓、旗隊等穿插隊伍之間;另有香爐及香亭各一尊,前後隨行,供信眾膜拜上香。最後則是夫人與尊王鑾轎,各由四名壯漢扛抬,前有馬奴以牽馬的「馬步」,力道十足的躍步前進;鑾轎兩旁有遮扇屏護,一路浩浩蕩蕩,鑼鼓喧天,炮竹齊鳴,徐徐前行。

出巡的路線固定往南橋方向出發,繞行至精神堡壘,先往獅子村、北澳,接受信眾擺宴、祭拜及上香。然後巡行南澳,並在民生國宅、九棟、十二棟、二十棟、電信廣場等地,接受信眾擺宴、祭拜及上香。沿途各家戶均燃放鞭炮,上香膜拜,隊伍在煙硝瀰漫、鑼鼓齊鳴聲中,走走停停。保長公則沿路向各商家討酒,部分當街暢飲,其餘則留待「食社」時飲用。

最後,尊王與夫人鑾駕從樂華村小路抵達天后宮,尊王與夫人並肩安放正殿大廳的長桌上,準備進行次日擺暝;保長公、七爺、八爺、孩囝、小王爺與馬奴等,擺放兩旁,經「門旨」宣布退堂後,餘眾解散。

(註一:白馬尊王每年前往天后宮擺暝,是因為白馬尊王廟空間狹小,而天后宮約在清嘉慶年間,民國前1百年左右,由大海盜蔡牽所建,由於財力雄厚,廟宇殿堂宏偉,因此早年鄉民便選在天后宮為尊王擺暝。由此可見,閩南的媽祖信仰在本鄉並未成為主流,反而在白馬尊王的強勢信仰下,天后宮始終擔任「提供場地」的配角。)

(註二:本鄉白馬尊王擺暝迎神活動,近年來擔任「門旨」人士,因多屬年輕一輩,均改以國語宣讀文告,馬祖其他各鄉則大多沿用福州話宣讀。)

3、遊燈

尊王一年一度的遊燈,源於宋朝以來福州流行的燈節。宋朝以來,福州上至文武百官,下至販夫走卒,甚至平日足不出戶的婦女,都流行「遊燈會」,上街觀賞千奇百怪、爭奇鬥艷的元宵花燈。
正月十八入夜後,本鄉一年一度的白馬尊王遊燈隊伍,在門旨一聲號令下,便浩浩蕩蕩,一路敲鑼打鼓的出發。和迎神隊伍不同的是,尊王與夫人神像並不抬出遊燈,只請出令旗與香火代表白馬尊王。這是因為民國70年代某年遊燈,因大雨導致尊王與夫人金身全濕,次年起便不再抬出尊王與夫人。

遊燈與迎神隊伍進行的順序大致相同,但僅限南澳地區,路線是從忠誠門經樂華村、民生國宅、學校、九棟、七棟,再從中路上行至十二棟、二十棟、中華電信,從樂華村小路,遊行回到天后宮。
在遊燈隊伍中,最特別的是七爺、八爺身上掛滿一串串的「光餅」,沿途讓人摘食。相傳小朋友吃了這些光餅,會變聰明,不流口水,所以到了遊燈半途,這些光餅便被搶食一空。

早年尊王遊燈的隊伍中,不但民眾手提各式自製花燈伴遊,甚至有人製作火把隨行,遊行隊伍火光衝天,熱鬧非凡。但近年來,只有小朋友手持電池式花燈,結伴遊行,全程約一個半小時就結束了。

看畢元宵美景,遊燈隊伍回宮後,令旗歸位,皂班與八將分站天后宮大廳兩側,保長公站門口,馬奴則立於大王座前,由門旨開始宣讀元宵文告,祈祝國泰民安,五穀豐登,百業興隆。隨後,便開始進行擺暝。

4、擺暝

正月十八晚間擺暝,由大王社進行,事實上,由於大王社與孩囝社社友佔全鄉住戶一半以上,因此擺暝也就成為全鄉參與的盛事。

每年擺暝由大王社三組輪流負責,由於每組人數高達數十人,因此各組又再選出四名社頭,統籌擺暝事務。通常社頭的任務是訂購三牲、擺設供品、察看香燭、留廟守夜等。尊王返回天后宮後,社友紛紛奉獻紅燭及供品,並上香致祭、焚燒元寶,該晚,天后宮香火鼎盛,煙霧裊裊。晚間11點,八將整裝出發,前往南澳收取各家戶掛在門口的元寶,留守的社頭須負責修剪燭心、焚燒元寶,注意安全,直到第二天凌晨子時過後,擺暝結束,鳴鼓敲鐘,收拾供品、吹熄臘燭,才能離開。

通常,每年擺暝前後,也是本鄉賭風最盛的時候。守夜期間,平日少見的「牌九」就在廟裡擺開,圍觀及陪賭人群眾多,金額極為龐大,有人一整年只在擺暝期間開戒,豪氣干雲,一夜輸贏數十萬,稀鬆平常。

5、回宮

正月十九中午,進行白馬尊王「回宮」大典。由先前迎神與遊燈的原班人馬,將白馬尊王與夫人接回白馬尊王廟,鑾駕巡行南澳村落,儀式簡單隆重。接著,傍晚進行「食社」,為一年一度盛大的元宵迎神賽會活動,劃下完美句點。

6、食社

正月十九傍晚,大王社各組社友開始吃酒席,謂之「食社」。有時各組分開進行,有時三組合辦。而孩囝社食社的時間原本是正月十八,現已改為正月二十一。

每年元宵期間,社頭都會另外向「有喜」的社友收喜錢,一般來說,結婚與生男孩子,算「全喜」,生女兒則算半喜(昔日重男輕女之遺風)。並且,除了繳交喜錢以外,不論全喜或半喜,都要再贈送啤酒等酒類若干,提供食社之用。社友食社完畢,會帶回紅蛋與數瓶酒,象徵帶回喜氣。

昔日,食社都由社頭負責煮食,將祭罷的供品下鍋,宴請社友,宴席完畢,每人帶回「福品」一份,但現今食社都已經外包給餐館,儀式較為簡化。

(三)補庫

本鄉居民早年都以捕魚為生,面對詭譎多變的海象,往往將謀生的意志繫於神明恩賜與庇佑,才能化險為夷。於是祈願豐收之後,祈求平安之餘,神明誕辰及民俗節日時,不忘酬神圖報。而神明與人一樣,也需要金錢與食物的供養,因而衍生出「補庫」的習俗。

所謂「補庫」,意指燒庫寶給神明,以添補神明的財庫。地方耆老流傳,每座廟神都有轄區,稱為「境」,境內村民皆受廟神保護,當別的神入境作客時,村廟的神明需要款待他;當凶神惡煞入境時,廟神也要用錢打發他離去,因此廟庫的錢總有用盡的時候。本鄉慣例,早年每年補庫1次,時間在端午節至中元節間;大約在民國80年代,演變成為一年兩次,時間在端午節前及中元節前。

本鄉雖有大小廟宇十餘座,但補庫多數在白馬尊王廟舉行,另白狀元廟也曾經舉行過。儀式大體與元宵擺暝相近,雖無迎神等陣頭活動,一般說來供品相當豐盛。供品中「碗菜」與庫寶是供給神明,(米齊)囝、麵糊和包子是給鬼食用,黃錢、白錢與冥衣也是燒給鬼作資財。通常自下午一時起,不斷焚燒庫寶,讓神明的庫寶存量激增,一直燒到下午三、四時為止。

馬祖地區補庫祭典儀式分海祭及陸祭兩種,本鄉僅陸祭一種。

四、東引禮拜堂

本鄉先民多數來自福建沿海一帶,民間盛行祖先崇拜和神明祭典,這種融合了佛、道的民間信仰,對於民眾生活影響深遠。長期以來,除了傳統的民間信仰以外,其他宗教活動在本鄉都付之闕如。

民國90年暑假,永和禮拜堂派出「黑尾鷗課輔隊」一行七人,在東引旅臺鄉親劉水玉帶領下,分三梯次為東引學生舉行課輔,深受民眾歡迎與肯定。

民國90年12月14日,永和禮拜堂長老宋先惠抵達東引,隔天在東引的中正堂舉行聖誕節晚會,為第一次教會在東引舉辦聖誕晚會。隔年暑假永和禮拜堂繼續舉辦課輔,並在樂華村購買了一塊土地,進行教會的規劃設計。

民國91年教堂興建完成,8月18日由宋先惠長老帶領福音隊及當地信徒齊聚歡慶獻堂,命名「東引福音中心」。

稍後,在宋先惠長老指示下,正式掛牌成立「東引禮拜堂」,由劉水玉和從軍中退休的夫婿金以球一同進駐,兩人均為不支薪的教會志工。永和禮拜堂不定期派遣傳道人前來主持主日崇拜、講道及訪視教友等工作。

民國98年6月,劉水玉為照顧孫子,與金以求同時離開東引返回臺灣,暫時由永和禮拜堂每週五派傳道人前來主持禮拜。民國99年4月,正式派傳道人陳耿信夫婦進駐東引禮拜堂。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