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引 鄉 誌


  標題:第七章 昔日錢幣 
  作者:will    ( 發表時間:2002-03-26    閱讀人次:4313 )  

第七章 昔日錢幣

一、大陸淪陷前

清末民初,本鄉民眾與內地一樣使用有孔銅幣(福州話叫「錢只」),約民國10年之後,有孔銅幣逐漸停用,開始通行無孔的銅元、銀角、銀元及各種紙幣,茲列述如下:

(一)銅元:福州俗話叫「銅片」,是時通用有「大清銅幣」、「光緒元寶」、「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等各式銅元,不下20種(如圖,陳瑞琛提供),當時該銅元30至33枚,可兌換壹銀角。

(二)銀角:福州俗話叫「衡囝」,又稱「龍角」,一面鑄有龍紋,一面鑄有阿拉伯10與20兩種圖案,就表示壹角與貳角。民國紀元後,又鑄另一種「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祠」字樣的銀角,簡稱「黃花崗」,每枚值貳角,後來因為貶值,每枚僅值壹角陸分。上述兩種銀角,集拾角可兌換壹銀圓。

(三)銀圓:福州俗話叫「番錢」,也就是與外國人交易使用的錢幣。銀圓每枚重量為7錢3分,又叫「七三番」,當時銀圓樣式繁多,計有英國、日本、中華民國掏杖、三條簪、鷹鳥、大頭袁世凱、小頭蔣介石、帆船(又稱「船番」)及正面龍(又稱「龍番」)等多種圖案。

(四)紙幣:計有「中國銀行」、「中央銀行」、「豫鄂皖贛四省農民銀行」等發行的紙幣,面額有拾元、伍元、壹元等。

民國20年至抗日期間,本鄉各種民生物資售價如下:

(一)白米:批發價每百市斤4.5至5.5銀圓,本鄉零售價需再加運費5、6角。(民國38年大陸淪陷,白米漲價到每百市斤10銀圓左右。)
(二)豬肉:1銀圓可買3市斤。
(三)活羊:每市斤1.3角至1.5角。
(四)活雞、活鴨:每市斤4至5角。
(五)黃魚:每百市斤4.5至5銀圓。
(六)白鱱魚:每百市斤6至6.5銀圓。
(以上錢幣資料,整理自本鄉耆宿陳瑞琛親撰之筆記。)

二、戰地政務期間

民國40年3月12日,臺灣銀行設馬祖通匯處於南竿,新臺幣開始在馬祖流通。後來由於實施戰地政務,地方政府進行金融管制,行政院遂於民國46年10月31日訂定發布「馬祖新臺幣行使及匯兌管制辦法」,發行「限馬祖地區通用」之新臺幣(民眾稱「馬祖幣」或「馬幣」),以防止有心人士破壞戰地金融。該辦法並曾經於民國68年7月1日修正。自民國46年至75年間,臺灣銀行共發行馬祖幣15種版別。

民國76年,由於本鄉民眾數十人發起聯名陳情,要求廢除馬祖幣,恢復使用新臺幣。於是在民主潮流衝擊下,民國78年9月1日,政府宣布回收馬祖幣與金門幣,並解除金馬地區匯兌管制,馬祖幣就此走入歷史。

最早發行的馬祖紙幣,有壹元券、伍元券、拾元券3種,都是直式印刷,民國48年11月1日發行。壹元券為棕色、伍元券為灰綠色、拾元券為深藍色;其中拾元券有兩種,分別為圓3、平3兩種版別。

民國53年8月10日,發行另一種拾元券,為平3版,顏色較第一版略淺。

民國56年1月9日,新發行直式伍拾元券,正面淺綠色、背面墨綠色。

民國58年,發行橫式拾元券,背面圖案為中山樓;另新發行橫式佰元券。

民國59年1月23日,再發行橫式伍拾元券。

民國60年,發行直式壹元券、伍元券兩種,壹元券兩字英文字軌在號碼兩邊;伍元券改用水印紙。

民國61年,發行橫式拾元券,背面圖案為總統府;另發行橫式佰元券,在正面右下方臺銀總經理職章邊,加印有英文字母「C」字。

民國62年6月11日,發行二版壹元券。

民國63年2月1日,發行三版伍元券。

民國64年8月15日,發行華一版拾元券及華二版百元券。

民國75年6月,發行橫式伍佰元券及壹仟元券,皆有浮水印;並首度出現先總統蔣公肖像(前此皆為國父孫中山先生肖像)。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