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引 鄉 誌


  標題: 一、動物資源 
  作者:will    ( 發表時間:2002-03-26    閱讀人次:4337 )  

一、動物資源

由於昔日軍事管制的因素,馬祖地區的動物資源研究與調查,為期甚晚,至民國85年起,本縣才開始針對自然資源進行系統性調查。目前規模較完備者,只有鳥類、蝴蝶與兩棲爬蟲類及蟹類4種。
就鳥類而言,根據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的最新的調查資料顯示,到民國100年2月為止,馬祖地區累計發現的鳥類共有324種。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馬祖成為東亞候鳥遷移的中繼站,每年有成千上萬的鳥類在此過境、渡冬,也有為數不少的夏候鳥在此繁殖,其中最有名的首推黑尾鷗,牠在東引的繁殖地,是這種鳥類在全球繁殖的南界;而國89年6月在北竿燕鷗保護區所發現瀕臨絕種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曾引起國際保育界高度重視,更是彌足珍貴。

在蝴蝶方面,依據蝶類專家李俊延調查、研究所得,分佈馬祖地區的蝴蝶至少有6科94種之多,蝴蝶資源之豐富,猶勝於面積較馬祖大上數倍的金門與澎湖。本地蝴蝶不僅種類繁多,其中更有部分種類與臺灣全然不同,尤其獨特,像無斑波眼蝶及密點玄灰蝶即為特有亞種。而黃鉤粉蝶、大豹蛺蝶、藍點紫斑蝶、玉帶螫蛺蝶及花弄蝶等,則是未見於臺灣本島,屬於大陸閩東地區的蝶種。另外,白條斑眼蝶及金鎧蛺蝶原產於臺灣者,也在馬祖見其蹤影。

至於兩棲爬蟲類部分,根據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呂光洋所作的《馬祖地區兩棲爬蟲動物相調查》,共紀錄到26種兩棲爬蟲動物,包括兩棲類6種、蜥蜴類7種、蛇類12種、龜鱉類1種,分屬12科20屬。馬祖地區的龜類、蛇類和兩棲類,大部分是橫跨兩岸,同時分佈於臺灣和大陸。但其中有部分在臺灣已相當稀有,但在馬祖地區仍維持相當龐大數量,像貢德氏赤蛙族群即是顯例。另外,在蜥蜴部份,馬祖擁有北草蜥和中國光蜥兩個僅見於大陸,並未分佈於臺灣的品種。

在螃蟹的資源調查方面,依據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所出版的《海濱動物》及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無脊椎動物實驗室的調查資料,近年來,馬祖列島累積調查的蟹類共計10科31種,馬祖列島與中國大陸一衣帶水,蟹類的種類大多與福建沿海所發現的相同,與臺灣的蟹類種類稍有不同,海蟹大多分布在泥灘地、岩岸及潮間帶,較為特殊的是由前東引國中小校長王禮民將常見於地區農田,民眾俗稱為「Ha-Lu-Lu」,而提送研究的陸封型淡水蟹,經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施習德博士調查,確認為新種,且僅見於東引。

(一)鳥類

中華民國野鳥學依據鳥友的觀察報告,截至民國100年5月為止,本鄉鳥類多達248種,名列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的鳥種達34種。其中夏季常見的紅燕鷗、白眉燕鷗和蒼燕鷗3種鷗科鳥類,為第二級之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至於黑尾鷗的繁殖紀錄更是全國獨一無二,珍貴無比,就目前所知,本鄉應是黑尾鷗全球最南的繁殖地。此外,一些稀有鳥類如大水薙鳥、穴鳥、短尾水薙鳥、丹氏鷺鶿、黑頸鷺鶿、唐白鷺、麻鷺、紅隼、鴛鴦、臘嘴雀、小桑鳲、紅喉潛鳥、藍磯鶇、戴勝等,也在本鄉發現牠們的蹤跡。

1.本鄉鷗科鳥類簡介

(1)黑尾鷗:成鳥身長47公分,普遍冬候鳥及局部夏候鳥。黑尾鷗嗜食白帶魚等魚蝦類食物,雄鳥體型較雌鳥大,嘴黃色、尖端紅色、兩色間雜有黑斑,腳黃色,背部深鼠灰色,尾羽末端黑色,餘為白色。亞成鳥嘴腳粉紅肉色,全身大致為暗褐色,腰白色,尾黑色。

夏季期間,黑尾鷗僅在本鄉老鼠沙、長長鼻至大紫澳及小紫澳陡峭岩壁繁殖,中柱港區常見其覓食的身影,安東坑道口是最佳的賞鷗地點。繁殖族群於每年4月底至5月初到來,隨即展開求偶繁殖行為,1窩生3個蛋,6月到8月是黑尾鷗繁殖數量達到頂峰的時節,大約8、9月成群飛離東引。目前所知,東引是我國黑尾鷗分布數量最多的地方,同時也是這種鳥類全球最南端的繁殖地。

冬季期間,黑尾鷗約在農曆年前後飛抵東引,多數在中柱港區活動、覓食,據觀察,牠們大約在3月底陸續飛離東引。冬候鳥的數量較少,約只有數百隻,夏候鳥數量較多,高達數千隻。

(2)紅燕鷗:成鳥身長31公分,局部普遍夏候鳥,族群數量不穩定。腳鮮紅色、繁殖季初期嘴黑色、嘴基紅色,然後會往嘴尖慢慢蛻變為紅色,頭頂黑色,背部淡灰色,餘為白色,繁殖期胸前羽毛由白色轉換成鮮豔奪目的粉紅色而得名。通常將蛋直接下在地上,1窩生2至3個蛋,常垂直俯衝下海捕魚。目前國內將紅燕鷗列為第二級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本鄉以過境為主,數量不多。

(3)白眉燕鷗:成鳥身長36公分,夏候鳥,白色的眉線為其特徵。頭頂、背部、尾上覆羽為黑褐色,其餘為白色。6月初開始努力繁殖下一代,喜將蛋下於草叢內,1窩生1個蛋,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是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內數量最大的燕鷗群,主要棲息於本鄉外海的雙子礁、芙蓉礁、獨角帽。民國50至70年代曾高達數千隻,但因軍方長期砲擊及漁民濫拾鳥蛋,導致數量遽減(雙子礁曾有白眉燕鷗大量死亡之紀錄)。

白眉燕鷗求偶季節除了跳求偶舞以外,雄鳥也提供雌鳥食物,不過和其他燕鷗不一樣的是,雄鳥並不會把食物以嘴叼回來給雌鳥,而是以反芻方式提供給雌鳥,而親鳥餵雛鳥時也採取同樣的方式。

(4)蒼燕鷗:成鳥身長30公分,普遍夏候鳥,喜成對離群索居,食性單純,多以海面表層的小魚為食物。嘴、腳黑色,眉線,眼後至後頭為黑色,背部淡水藍色,餘為雪白色,數量較少,名列第二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蒼燕鷗6月便開始進行求偶、繁殖,繁殖季初期胸前為淡玫瑰,產卵於砂礫堆中,1窩生2至3個蛋, 7月底幼鳥成熟,8月下旬,親鳥帶領成熟的幼鳥向南飛行。

蒼燕鷗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眼後連結到後頸的黑毛,看來像是綁了一條黑色頭巾,也因此別名為黑枕燕鷗。主要棲息於本鄉外海的雙子礁、芙蓉礁、獨角帽,沿岸礁岩亦有繁殖記錄。

2.本鄉賞鳥路線

本鄉面積僅4.35平方公里,地勢陡峭,缺乏河川、溼地等有利鳥類繁衍棲息之地,然而,由於本鄉地處候鳥遷徙的中繼站,鳥類資源極為豐富,多種珍貴候鳥及留鳥在此均可輕易發現,茲將本鄉重要賞鳥路線列於下:

(1)中柱港:位於東引鄉南區,為東引對外門戶,春秋時節鳥況甚佳,港口附近可見猛禽、鷗科、翠鳥科、燕科、鶺鴒科等鳥類,夏冬時節,港區常見大批黑尾鷗,成群在港區海域覓食的身影。

(2)獅子村:位於燕秀澳上方,地勢低平,為本鄉農業生產之重要地區,耕地面積約5公頃,其間鵐科、鷺科、鶯亞科、鶇亞科、秧雞、雁鴨等極為常見,耕地上方東引苗圃一帶,樹林茂密,為本鄉樹林最多之處,鳥況極佳,猛禽科、雨燕科、燕科、雀科、鴟鴞科、鶯亞科、鳩鴿科、鶇亞科等鳥類均為常客。

(3)東湧水庫:東湧水庫為本鄉最大水庫,地理位置處於綜合運動場下方,水庫面積約1公頃,由運動場走向水庫的路上,空曠草地上可見鶺鴒科、鷺科等鳥類棲息,水庫內則常見雁鴨科、鷺科、魚狗、秧雞等鳥類,水庫周遭林木成蔭處,是觀察猛禽科、鶯亞科、鶇亞科、鶲亞科等鳥類的好去處。

(4)安東坑道:安東坑道位於東引指揮部旁,昔日有部隊駐守於其中,現開放給遊客參觀,坑道總長約300公尺,坑道共計有8個對外洞口,洞口外的岩壁為夏季時節,黑尾鷗築巢育雛的重要地點,每逢繁殖季節來臨,黑尾鷗會群聚在此,愛鳥人士可近距離觀察牠們的生活習性及樣貌,目前安東坑道中的洞口平台是最佳的觀賞地點,每年固定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探訪。

(二)蝴蝶

據李俊延所編著的《馬祖彩蝶圖鑑》指出,本鄉所分佈的蝴蝶有30種,是馬祖四鄉五島中最少者。東引和中國大陸仍有相當距離遠,島上的蝴蝶多為原生種,數量雖然不多,但有兩種特有亞種,與自然環境依存密切,蝶類相有其獨特之處,少數外來移入的蝴蝶則多屬於農業害蟲。

1.主要棲息地

(1)東引湧塔:在往燈塔的步道上,經常可發現為數頗多的灰蝶,如毛眼灰蝶低飛,以及一些蛺粉蝶科如琉璃蛺蝶、黃鉤粉蝶、散紋盛蛺蝶、小紅蛺蝶、紅蛺蝶在草地上覓食。

(2)烈女義坑:烈女義坑至太白天聲一帶草地上,分佈有密點玄灰蝶的族群,每年在春季至秋季間出現,此種蝴蝶在馬祖列島上僅棲息於此,相當珍貴。

(3)東引酒廠:酒廠後方的耕地四周,可觀察到一些鳳蝶科、菜粉科及蛺蝶科出沒,路旁常見成千上萬隻細蛺蝶於此繁衍,族群之龐大,蔚為奇觀。

(4)東引苗圃:農改場的苗圃栽植各種草花,吸引許多鳳蝶科、粉蝶科、弄蝶科、灰蝶科及蛺蝶科前來覓食。

(5)中柱港:天晴時可發現不少鳳蝶科、粉蝶科及蛺蝶科乘著氣流快速通過,或短暫停留。

2.特有亞種(珍貴蝶種介紹)
(1)密點玄灰蝶:小型蝶種,1年多個世代發生,夏秋季間僅見於烈女義坑至太白天聲間。成蟲動作敏捷且貼地低飛,天晴時常見於寄主群落四周的海濱草地、陡坡上活動。喜愛吸食低矮草花的花蜜,雄蝶常停棲於寄主或鄰近植物上等待雌蝶羽化,以便立即進行交尾,雌蝶則多產卵附於離地面不遠的寄主葉裡。

(2)無斑波眼蝶:中小型蝶種,族群數量十分稀少,中柱港附近曾發現過。主要發生期在春、秋季節,成蟲飛行速度緩慢且低飛於林緣草地、草叢間及步道旁,嗜食花蜜和溼地或葉上水份。雌蝶喜好在向陽的林緣禾草叢間產卵,卵產附在葉裡或沾附不牢而滾落草堆中,孵化後幼蟲都棲附於寄主離地面不遠處的葉裡或莖上。化蛹於寄主根部附近的莖枝或葉裡中肋。

(3)臺灣未分布種

花弄蝶:中小型蝶種,分佈於中柱港及苗圃等地。1年多個世代發生,主要發生期在夏至秋季。成蟲警覺性高且快速低飛,經常停棲於葉上平張雙翅進行日光浴,嗜食低矮植物花蜜、鳥類排遺及葉上露水,常見於山頂四周草原、濱海開闊地、向陽林緣及路旁等地活動。雌蝶將卵產於山頂的草原、開曠地上匍伏的寄主葉面,幼蟲由卵孵化後即棲於葉面,且吐縛絲帶將數片小葉綴結固定而躲匿於網袋狀的巢中,並隨著發育成長而重複造更大型的蟲巢,最後並化蛹在蟲巢內。

(三)兩棲爬蟲動物

根據師大生物系教授呂光洋所作的《馬祖地區兩棲爬蟲動物相調查》顯示, 本鄉的兩棲爬蟲動物多樣性低,只紀錄到7科8屬8種。一方面由於島嶼北方受北風直撲,樹木生長不易,所能提供物種生存的棲地多樣性較低,尤其是馬祖列島十分佔優勢的貢德氏赤蛙、北草蜥等物種,在本鄉並無蹤跡;另一方面顯示本鄉的自然環境受到較多的人為干擾。
本鄉紀錄到的兩棲爬蟲動物,包括黑眶蟾蜍(俗稱癩蛤蟆)、澤蛙(俗稱黃排)、無疣蝎虎(臺語稱「善蟲」)、麗紋石龍子、青竹絲、臭青公(臭青母)、雨傘節、眼鏡蛇等8種,都是國人耳熟能詳,在臺灣及馬祖各島普遍存在的動物。總括來說,本鄉的兩棲爬蟲動物資源無甚可觀,較諸鳥類、蝶類則是遜色許多。

(四)蟹類

本鄉的節肢動物,近年來在學術單位調查下有重要發現,由中興大學生命科 學系施習德博士所領導的團隊,針對本鄉居民俗稱Ha-Lu-Lu的淡水蟹進行研究,經採集標本並進行形態比對及DNA序列比對後,證實俗稱Ha-Lu-Lu的淡水蟹,為南海溪蟹的一種,且為特有種,施習德博士將之命名為「東引南海溪蟹Nanhaipotamon dongyinese」,並於民國94年,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史雜誌》。東引南海溪蟹為本縣特有的陸封型淡水蟹,也是首度以東引命名的物種,其甲寬約3.2公分,生長地主要分布在本鄉燕秀澳農地,本鄉溼地、溝渠、水庫也有零星發現。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