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引 鄉 誌


  標題: 二、地質結構 
  作者:will    ( 發表時間:2002-03-26    閱讀人次:3167 )  

二、地質結構

從表面觀察,本鄉地表覆蓋少量的沈積岩及黃土(風化產物),中間夾雜少量噴出岩(凝灰石)及變質岩。在表層的砂質黏土中,夾有礫石破碎岩塊。土層厚度為0到4公尺左右,屬於中塑性土壤。
據許民陽教授和林明聖教授於民國98年在中正大學舉行的「2009地質年會地層與古生物研究」中指出,由於過去的地質研究,馬祖地區的岩性主要屬於花崗岩類,而把東引地區的岩石皆視為花崗岩(陳培源,1974)。但據實際觀察,野外露頭顯示,出露在東引的火成岩主要以閃長岩為主,輝長岩分布在東引島風虎角-北澳-小紫澳一線以北及西引島東澳附近,還有部份的花崗岩及只發現出露在東引島東堤附近的花崗閃長岩。長期風化作用下,形成許多剝離丘、鱗剝巨礫、岩柱及平衡岩等地形,海岸地區的海灣、岬角、海蝕崖、海蝕隙、海蝕洞地形也十分發達。

許民陽和林明聖認為,東引地區的地質史與臺灣完全不同。東引位於閩東變質岩帶北段,其構成基盤的花崗閃長岩、閃長岩、輝長岩等岩石,正是燕山運動所造成的產物。這些基盤常被許多晚白堊紀的岩脈所截切,岩脈與圍岩之接觸關係,非常明顯且平整,但並未發現反應邊緣或變形現象。除了東澳地區及西引島西北部海岸呈斑狀組織的斑狀微晶花崗岩及細粒花崗岩岩脈外,許多岩脈由深色的玄武岩與中性的安山岩所組成,為來自島弧或造山帶範圍內的岩漿所成。配合福建沿海地質,可知外海島嶼的晚白堊紀花崗岩類岩石正處於中國東南大陸邊緣由後造山運動轉為張裂的構造環境。(資料來源:許民陽、林明聖(2009,5月)。馬祖列島東引鄉地質地形初探。發表於中正大學舉行的「2009地質年會地層與古生物研究」,嘉義。)

整體觀之,東引地區基性岩脈的特性與中國東南大陸邊緣晚侏儸紀至早白堊紀隱沒作用所產生的花崗岩質岩石類似,由此也令一般人相信自白堊紀以來,中國東南大陸邊緣由隱沒轉為張裂的構造環境。而基性岩脈又與張裂構造環境密切相關。它們代表張裂作用開始的產物,此一作用隨後造成軟流圈地函上湧而引發中新世板塊內玄武岩的形成。因此,東引地區的火成活動,也可以說是太平洋板塊擴張、碰撞與融化的結果。

 二、地質結構 照片
▲「海蝕門」景觀--海現龍闕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