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引 鄉 誌


  標題: 民國2~39年 
  作者:will    ( 發表時間:2002-03-26    閱讀人次:5206 )  

民國2~39年

民國2年
東湧燈塔首次整修。

民國5年
農曆3月27日夜,由於突然間南風轉北風,風力達12級以上,錨泊北澳數百艘漁船走避不及,被強風吹至圓圓澳擱淺、沉沒,估計約損失2百多艘漁船,並造成數人死亡,數十人輕重傷。

民國20年
農曆7月中旬,強烈颱風從東南方向來襲,直撲南澳,全島民房屋頂全毀,天后宮屋頂亦不能免,災情慘重。樂華村林玉貴新宅才竣工兩天,屋頂翻飛到謝瑞仁住宅,林河水屋頂被吹至「架場」(現今二十棟國宅),可見風勢之強勁。

民國23年
福建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王伯秋著手編組各縣保甲,設「竿西聯保辦公處 」於北竿塘岐之鹽倉,其管轄區域為西洋、東湧、南竿、北竿、大坵、小坵、高登等島嶼;嗣以轄區過廣,將西洋、東湧另劃一聯保,設辦公處於西洋;南、北竿則改屬「竿塘聯保辦公處 」。

民國26年
年初,東湧始設保甲,由私塾老師、長樂人士林世隆出任首屆保長。
春,福州水上保安隊派教官余懷民、助教汪兆沂赴東湧,召集「壯丁隊」接受軍事訓練,並教唱國歌、說國語,歷時兩個多月後離去。
抗日軍興,馬祖列島先後被「和平救國軍」林義和、張逸舟、翁尚功等海上武裝勢力所控制,東湧則於民國29年左右,由鄭德民所屬1百多人長期盤踞。

民國28年
東湧居民開始大量種植罌粟,生產及販售鴉片,至民國39年停止種植,前後達11年,成為島民重要經濟來源。

民國30年
地區青年陳瑞琛接任東湧保長。

民國32年
8月,和平救國軍鄭德民所屬王佛夫創辦「德光學校」,並出任校長,校址設在天后宮,招收4班學童,採新式教學,教國語課本。該校只維持1年半左右。

民國33年
年初,日軍「防空電台」5人,由隊長海上甲子郎率領,攜手搖發電機、電報機等器具,進駐東湧燈塔。

民國34年
年初,日軍「防空電台」撤離東湧,不久,日本宣布投降。
秋,抗戰勝利後,福建省霞浦、長樂、連江3縣政府均派員前來東湧爭取歸屬,經福建省政府裁決,正式決定歸隸連江縣西洋鄉東湧保,仍由陳瑞琛出任保長。

民國35年
東湧燈塔二度整修。
年初,連江縣政府派保安隊10餘人進駐東湧,維護治安。
農曆7月間,東湧爆發民變,武裝民眾襲擊保安隊,激烈槍戰下,雙方各死亡2人,旋即保安隊撤離。

民國36年
陳高福接掌東湧燈塔主管,為有史以來首位國人出任主任管理員。

民國38年
9月1日,馬祖守備區指揮部成立,隸屬臺灣警備司令部。馬祖防務由國軍二○七師六二○團接守,協同馬祖海軍巡防處共同戍守各島,由海軍巡防處上校處長關鏞兼任第一任指揮官,步兵上校周中鋒兼任副指揮官。而海上保安第一縱隊王調勳司令則設總部於白肯島(今西莒島),派第三支隊支隊長王仁貴、副支隊長陳逸民,駐守東湧、東犬。期間,由於大陸淪陷,漁具補充困難,漁獲生產及銷售停滯,各島軍民生活均陷入困境。
秋,設東湧區公所,由張星祥出任區長,下轄中柳、樂華2村,分別由劉穎華、陳瑞琛擔任村長。

民國39年
夏,海上保安隊第三支隊支隊長王仁貴,鼓勵隊員與鄉民20多人成立「海濤劇團」,學習、演出閩劇。並曾由團長陳瑞琛帶領,前往東犬演出2個月。
12月15日,停止實施保甲制度,成立馬祖行政公署,其行政區域以島為單位,下轄南竿、北竿、白肯、東湧、四霜、西洋、浮鷹、岱山等8區,每區設區公所,區下設村、伍,為地方行政基層組織。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