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引 鄉 誌


  標題:第六章 電力 
  作者:will    ( 發表時間:2002-03-26    閱讀人次:10320 )  

第六章 電力

電力是一切建設的推動力,也是邁向現代化的基本條件。東引地處海隅,開發較晚,早年民間都以蠟燭、煤油燈照明,生活極為落後。民國50年代國軍進駐後,始有部分單位設置小型發電機,資以夜間照明,而民間仍以煤油燈、柴油燈、汽燈、蠟燭等取光,在缺乏電力供應的情況下,不但生活不便,工商發展亦停滯不前。直到民國59年10月,興建完成東引發電廠,從此偏僻小島,脫離黑暗與落後,開啟一片「光明」前景。

一、沿革

民國59年6月,政府為改善外島軍民生活,由國防部與臺灣電力公司各撥款550萬元,合計1100萬元,興建「東引發電廠」,交東引指揮部管理,於次年10月10日正式供電。

民國63年3月1日,馬祖電力公司成立。次年,東引發電廠納入管轄。

民國71年7月,臺灣電力公司斥資1700萬元,發電二廠地下化工程完工啟用,裝置柴油發電機3部,總發電量840千瓦,可充分滿足全島軍民使用。

民國77年5月,開工興建發電三廠,歷時兩載,於民國79年7月竣工,設置德國製1540千瓦柴油發電機2部;8月10日,總統李登輝抵東引訪視,主持按鈕啟用。發電三廠啟用後,關閉發電一廠、二廠。

民國81年11月7日戰地政務終止,馬祖列島各發電廠委託臺灣電力公司經營;民國86年7月1日正式併入臺灣電力公司,正名為「臺灣電力公司馬祖區營業處」,東引電廠全名為「臺灣電力公司馬祖營業處東引電廠」。

二、大事記

民國81年4月、82年9月,發電二廠2部288千瓦柴油發電機組先後拆卸,分別運往東莒電廠與西莒電廠。

民國83年8月,發電三廠再增設德國製1540千瓦柴油發電機1部。

民國86年5月,為避免污染水源,興建完成廢油處理槽1座。

民國81年12月1日,再度調降電價,降幅為40.4%,至此計費標準與臺灣地區完全相同。
民國90年10月,為提昇用電品質,全島進行舊電桿更換新式電桿工程。

民國94年,為配合地方政府發展觀光事業,開始進行配電線路地下化工程,到民國99年為止,南澳地區高壓線路己全面地下化,全島高壓線路地下化工程仍持續進行中。

三、組織編制

東引電廠原編制員額設廠長1人,發變電技術員12人,總計13人。分成總務、運轉、維護、配電等部門;民國89年7月,人員縮編為10人,除廠長外,其他9人不分組,輪流擔負油機、外線、抄錶、值班工作。

早期廠長都由軍方工兵組長兼任。併入馬祖電力公司後,歷任廠長為劉修道、賴清松、林國光、陳學武、陳善旗、陳火燦(民國92年10月1日履新)。

歷任廠長以林國光任期最長,自民國73年9月上任至89年8月離職,前後16年,任期最長,對地區電廠貢獻良多。

四、業務概況及設備

東引電廠辦公大樓由原發電一廠改建,兼服務所之用,提供各種用電申請、電費、工程費繳交、屋內電線、電錶裝置、供電故障修護等服務。

擔負實際發電重任的東引發電三廠,位於保修連上方,原裝設有德國MAN廠所製造的1540千瓦柴油發電機組3部,民國90年12月再增加1組1500千瓦柴油發電機,總裝置容量6408千瓦,可靠出力為4800千瓦;運轉以來,最高負載為3500千瓦。夏季用電高峰期啟用3部機組,冬季則啟用2部機組;另裝設西德MAN廠製造的288千瓦緊急供電機組1部,供廠內機組全黑啟動使用。

民國60年至73年間,由於柴油發電成本較高,電價核定,完全受油價波動影響,曾數度調整電價,漲多跌少。直到民國77年5月1日,首度大幅調降電價,收費與臺灣地區夏季電價相同,降幅高達45%,並追溯自1月起實施。

東引電廠輸配電線路,目前共有6條供電饋線,高壓線路全長2萬1015公尺(含高壓電纜1955公尺),低壓線路全長7006公尺。至民國99年12月為止,全區用電戶共568戶,契約容量為2660千瓦。

因業務需要,東引電廠配備有15噸吊臂車、6.5噸工程車、8.1噸升空車、9人座行政車各1部,以及機車3輛。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