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 光 鄉 誌


  標題:第二節 清朝武備 
  作者:莒光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7-05-04    閱讀人次:1639 )  

一、海防記載

 〔海國聞見錄、雍正八年 同安陳倫烔著〕「閩之海,內有沙埕、烽火、北茭、定海、五虎、外自大崳、芙蓉、北竿塘、南竿塘、東湧而至白犬,為福寧、福州外護左翼之籓籬……。」

 〔福州府志 卷十三 海防篇〕「南竿塘衝要海汛與連江北竿塘毗連,南、北竿塘兼白犬東沙置戰船四,撥千把總一員巡防,南竿塘設煙墩瞭望。…白犬東沙衝要海汛,極外孤島,屬閩安營。」

 〔清史稿卷七十、志四十五、地理十七〕「福州府,道光二十三年與英訂約五口通商之一,租界在閩江北岸,曰南台,……連江,在府東北約百里……自羅源迤南為北茭。其南為北竿塘山,與閩縣南竿塘直連江口……長樂,在府東南約百里。……其外東沙、白犬、南為磁澳……。」

 〔清史稿卷七十、志一百十三、兵九〕「福建東南沿海凡二千餘里,港澳凡三百六十餘處,要口凡二十餘處,額設水師二萬七千七百餘人,分三十一營,大小戰船二百六十六艘。自清初以迄乾隆,削平鄭氏……福建用兵海上,較他省為多,故海防布置,尤為繁密。福州重在閩江,以江口內為省治所在。其外自北境松崎、江戶,經東、西洛,南、北竿塘、至閩江近口之琅琦島、金牌,五虎門,皆扼要之所。出口沿海而南、經梅花江口、少東即海壇島,水師重鎮所在。其外海之島,若猴嶼受閩江之衝,東湧(東引)當長樂之臂,較白犬、東沙諸島為要,此福州之防也。」

 〔閩粵巡視紀略卷五 清 杜臻撰、臻字肇余,官至進士、禮兵尚書〕「梅花所在二十四都,築城設旗軍千四百五十八名,其地曰梅花山,下有梅江……磁澳亦作慈澳,新圖作滋澳,原設防船十二隻,以備東沙、白犬外洋之盜、萬曆之季,併入五虎遊。」

 「東沙、白犬二山,相連在磁澳正東,北望竿塘、南望東庠,東沙澳水深九托,可泊南風船百餘,用單已針三更可至牛山,白犬形似蹲犬得名,繞島石稜如鋒,碇索遇之輒斷,泊時倘遇颶風,即有不測之危,惟犬目一處,可寄北風船二十餘,向來雖隸小埕後哨,然巡船不時至,盜自東湧徙巢或自外洋突犯輒於此,分艐行剽巡剿之,舟由竿塘用正南風出大馬頭,蘇澳用西南風,磁澳用西北風,然磁澳水淺,潮退未半而舟己膠,往往望見賊船而不能逐也。」

二、海島武裝

 清初對本鄉島嶼的捍衛以水師為主,時南明水師提督周鶴芝與鄭成功部隊先後據守平潭島,立抗清基地,順治十年(1653年),鄭成功以海島各島嶼為基地進攻福清,長樂等沿海諸縣。

 順治十四年(1657年)在閩江入海處北岸設長門砲台,在隔江琅岐島金牌山也建築砲台。雍正六年(1728年),長樂縣沿海設水師旗營防海、駐兵一千二百名、戰船幾十艘。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當淡水八里坌設口和福州五虎門交通後,白犬洋面帆影幢幢。因本鄉孤懸外洋,嘉慶九年(1804年)引來海盜蔡牽部盜匪的出沒。

 同治五年(1866年)有守備兵駐防,其總兵改副將,並改左右營游擊為都司。

 光緒十年(1884年),在長樂縣營前鎮有水師旗營駐防,這一年七月初三,爆發中法馬江海戰,來自安南(越南)的法艦,帶著越南人傭兵入侵台灣淡水、基隆及福州馬尾,與北洋海軍福建水師對峙,法艦曾泊於本鄉外洋和馬祖島嶼。

三、海上緝私

 由於本鄉海域交通發達,地理環境特殊,歷史上是一個海上貿易盛行的地區,漁場資源豐富。唯因地形造成生活環境之困窘,耕地貧瘠,先民多從事漁牧事業,但仍有少數莠民迫於生計而從事走私,以圖溫飽。

 從清初開禁以來,不遵守清政府海關的規定私自販洋,或船回人不回,或出境人多,而回程人少,或逃漏稅款,或以多報少,或藏而不報,或私運違禁品等。

 十九世紀以來,來自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鴉片,戎克船遊弋本區沿海,鴉片走私開始蔓延,並不斷發展,一些非商非漁的住民,甚至在島上栽種起罌粟,而一些長樂縣沿海的居民,來此島專門從事走私活動,這批鴉片販子買通海口防守官員,有用特製的武裝快艇,運載未徵稅厘的鴉片和雜貨。

 光緒三年(1877年),設保安隊組織,島際武裝方面有民兵團練。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台灣成了日本人的殖民地後,從台灣來的日本貨船經常出現在本鄉沿海,進行非法走私貿易,走私物品多以軍火、鴉片和毒品,另外也有一些來自香港、澳門的走私船,但規模都不大,綜觀清末武備疏,本鄉兩島可說是海商和私梟的天堂。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