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 光 鄉 誌


  標題:【防務篇】第一章 歷代軍 第一節 明朝武備事  
  作者:莒光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7-05-04    閱讀人次:1647 )  

 明洪武初,為防倭寇襲擾,朝廷派江夏候周德興視察海防,在本鄉對岸梅花千戶所,駐兵一五四○名,洪武六年(1373年)在長樂縣松下、小祉設巡寨司,各駐弓兵七十名,在閩江口兩岸設立水寨、游營。為防倭寇與盜匪,長樂縣或連江縣境官方和私人土(城)堡建築,各通道、港口、要塞設關溢,派兵把守、盤詰往來商旅,以防備賊劫外患,另在高山設瞭望台,用烽火報警,逐站接傳,以便防禦,本鄉兩島皆設有白犬和東沙兩煙燉台。

一、海防記載

 〔萬曆府志海防篇〕「小埕水寨在連江縣定海所,定額船四十六,北與烽火門會哨,南與南日會哨,西洋、下目、下竿塘、白犬皆其汛地。」

 〔天下郡國利病書、明、顧炎武著、卷九十一福建一〕「五虎澳為連江界,下竿塘四澳為定海所界,花瓶為北茭巡司界。」

 海防篇云:「小埕水寨在連江縣定海所前,今定額船四十六隻,官軍一千六十四名,北與烽火門會哨,南與南日會哨,西洋、下目、下竿塘、白犬皆其汛地,省會之門戶,海壇遊在福清海壇山……。」、「小(筱)埕兵船二艘,一艘屯西洋,一艘屯竿塘……霜山、白山屯東湧……。」「防海之舟曰官船,曰快船,曰哨船,委指揮一員。」、「汛有春冬二期,春以清明前起計,三個月而撤,冬以霜降後起計兩箇月而撤」、「墩臺即古之斥堠也,明初沿海地方度地理之遠近,置為墩臺,撥軍守望,賊至,烽火為號,以便防禦。」

二、小埕水寨

 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在定海千戶所前設小埕(小埕即今連江縣筱埕)水寨,小埕水寨兵員數額及協守衛所,依據《弘治八閩通志》卷四○<公署>,頁2173至2174記述:「福州右衛有旗軍一千三百八十九名,鎮東(福清)衛、梅花、萬安二千戶所,旗軍二千五百四十二名,福寧衛定海千戶所有旗軍四百名。」

 水寨除開信地之外,另有汛地,汛地是每年的汛期(三、四、五月為大汛,九、十月為小汛),水寨軍兵駕船至該地防守,積極的防止倭寇入侵,並與遊兵進行會哨,組成嚴密的防禦網。

 閩沿海的島嶼另有遊兵的設立,遊兵是一種專司遊弋海上,往來巡探攻捕的軍事力量,寨與遊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寨屯於遊之內,遊巡於寨之中。春、秋二汛時,各遊兵駕船,備倭賊於海中各島,而總鎮大帥亦於海上巡查,按期駐節。

 白犬列島據《閩書》卷四○<捍圉志>頁7987記載屬五虎遊,其南接海壇遊,遊與遊間唇齒相依,在春、冬二汛抽哨官一人,堅船三隻巡弋本區,「春汛以清明前十日為期,駐三個月,冬汛以霜降前十日為期,駐二個月」。至於非汛期,盡數放回衛所休息,僅止民兵留寨,並借此修船隻,量存捕舵,是重整軍備的時機,寨遊士兵,經過長時間在海上的守備,或與敵人作戰身心俱疲,乘東北風減弱,風向不定時,倭寇入侵較少時機,回岸上休息,而把總乘此時機對士兵汰弱留強。

 時小埕水寨哨官四員,前紮大、小西洋、北茭諸處,左紮下目(高登)、黃崎、蛤沙諸澳,右紮上目(大坵),上下竿塘諸處;後紮白犬、磁澳、東、西洛諸處。

 自發汛後,商漁船絕不許出洋,只許內港澳先理,如有潛在外洋緊要海島來往者,即行拿究;又有沿海奸民裝載米糧軍器硝藥,樟杉木板,麻鐵釘油,扮作商漁出海接濟者,悉聽各寨遊及巡司弓兵,及時連贓物拿解,審實即處以重典,船中貨物除軍器火藥外,其餘盡行給賞,官另紀錄優技。

三、沈有容小(筱)埕出兵擒倭

 明中葉,由於財政拮據,軍備鬆馳,貪污腐化嚴重,且常騷擾人民,屯田銳減、兵員失額,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只剩下旗軍一千零六十四人,戰船四十七艘。這一年參將戚繼光率部來閩海剿倭,始整頓軍備,萬曆十七年(1589年),參將沈有容在定海建參將署,有旗軍六百名,萬曆四十五年五月十五日,在本鄉東沙島擒倭六十九名,有連江透堡人董應舉鐫刻史蹟於老頭山,即今為有名的「大埔石刻」古蹟。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