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 光 鄉 誌


  標題:附 吳航國校校史 
  作者:莒光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7-05-06    閱讀人次:1635 )  

 吳航是福建省長樂縣的別稱,相傳吳王夫差造舟於此,故稱吳航,當年東海游擊勇士和當地士紳在白犬島以吳航中心學校定名,其用心之良苦,可見一斑。

 據長樂《孟志:列傳,義行》記載:「鄭勳,甲辰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年)任吳航兩等學校校長」,這是目前所能查到的關於吳航國校最早的歷史記載。

 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年)八月,朝廷詔諭「立停科舉以廣學校」,長樂知縣王擴中,邑紳劉炳男、鄭犧等在原先的吳航兩等學校的基礎上,創辦吳航高等小學校,創辦初期以縣城隍廟為校舍,設初高級三班,之後學生人數漸增,校址逐漸遷入明倫堂內,改稱書院,舊址即今長樂縣鄭和史蹟陳列館,初小班搬遷遞國公廟上課,當時小學還存在新舊兩種學制,舊為七年制,新為六年制,民國十一年,頒布新學制,小學才一律改為六年。

 民國十八年駐軍撤出,學校又遷回文廟,兼收男女學生,並改稱長樂縣「第一區縣立吳航小學校」,至此初步實現完全小學編制。

 民國二十四年,王伯秋任福建省第一行政區督導專員兼長樂縣縣長,將學校改稱「夫子廟小學」,由劉傳志任校長,民國二十五年秋季,以夫子廟小學畢業的學生只一屆又恢復原名為「吳航鎮中心國民學校」,由王時翰接任校長,未幾又改為林治謂為校長,這時期學校規模一個年級在十二班左右,當時由林治謂校長作詞,鄭叔毅作曲,譜寫了吳航小學校歌、歌詞是:「文洽浦、首石山,山明水秀,校旁聖賢關,仰宮牆之萬仞,庇廣廈之萬間,為一區小學中心校,開吳航教育之首班,小朋友,齊努力,爭光校史,希聖希賢絕頂攀。」之後由徐天樞、樊玉龍先後接任校長,但任期極短。

 民國二十八年王美存(省師範本科畢業)接任校長,更特別注意施行戰時生產教育,到民國三十年,因日軍逼境,時局不定,學生人數銳減,那年四月十九日,長樂初度淪陷,日軍馬隊駐紮校內,校舍器物悉遭破壞無遺,直到九月三日縣境重光,王美存奉令復校,並於十月份正式復課。

 民國三十一年吳航鎮改稱太平鎮,校名亦隨之改為「太平鎮中心國民學校」。

 民國三十三年,日軍重侵縣境,該校校舍、教室門窗蕩然無存,幸教學用具事先移存得法,損失尚微。直到三十四年五月十九日,地方再度恢復,學校才復課,當時正值抗日末期,學校實施愛國教育,並成立步槍、大刀兩個少年武術隊,提倡習拳練武的國防教育,這一年,隨著太平鎮恢復稱吳航鎮,學校又更名為「吳航鎮中心國民學校」。

 民國三十六年,長樂縣成立教育會,該校校長王美存當選理事長。

 民國三十九年,長樂縣淪陷,四十年一月中共將吳航鎮中心國民學校改名為「長樂縣城關中心小學」,在這同時,民國三十九年,駐防白犬島的東海游擊部隊林滄圃副司令,籌議在海島恢復興建「白肯小學」於青蕃澳仔,同時成立「坤坵分校」,時游擊隊曾有人反對,他們以為即將「反攻大陸」了,何必在海島建校,但林副司令排除眾議,並請林華漩為海島「白肯國校」的第一任校長,並完成建校工作。

 民國四十二年九月,流亡的長樂縣政府在白肯島成立,那年也將白肯小學改以長樂別名的「吳航中心學校」,隱含復校之意,同時撤銷分校。
民國四十五年,該校隸改為連江縣政府管轄,並成立「田澳分班」。

 民國五十七年成立國中部,國中以「敬恆」為名,小學仍為「吳航國小」,校長由一人兼任。
民國六十三年,實施九年一貫教育,乃奉命改制,合併易名為敬恆國民中小學。

 回頭看大陸淪陷後,吳航學校被改為城關中心小學後,期間該校成立了中國少年兒童隊組織,師生政治熱情高漲,並配合土改、反霸、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政治運動。

 民國四十三年九月,學校開始有副校長編制。

 民國四十七年,學校建立共黨支部,由副校長任書記。

 民國五十年,學校開展學習雷鋒運動。

 民國五十五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全面開展,該校經歷了一場空前絕後的大劫難,部份教師掛牌挨鬥,強迫勞動,甚至遊街示眾,學生成立「紅小兵」組織,加入了造反「有理」的隊伍,直到打倒「四人幫」後,教育才恢復生機。

 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十日起,原長樂縣城關中心小學又易名為福建省「長樂師範附屬小學」,成為一所省重點小學,至此學校大步發展,巍峨新樓,嶄新宿舍,寬大操場,可謂舊貌換新顏,目前該校以「團結、勤奮、進取、求實」八字為校訓。

 回首吳航從創校以來,悠悠歲月百年,兩岸吳航培育出萬千學子,遍佈中華大地,他們當中不乏優秀人才,仁人志士,在各個崗位上為人類和平進步作出貢獻,為吳航母校增添光彩。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