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 光 鄉 誌


  標題:【教育篇】第一章 私塾教育 第一節 人家齋 
  作者:莒光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7-05-07    閱讀人次:2767 )  

 民國初年,本鄉兩島乃屬漁、農民棲居之地,時國局動盪,東征、北伐、抗戰、政令不及,本鄉民風閉塞,毫無教育文化可言,僅少教富裕家庭將子女送往內地就讀,或數家合力延聘島上略有知識之儒宿,教育其子弟,俗稱「人家齋」。學生就讀不限年齡,但得拜師禮,家長每期應納敬師禮,多以蕃薯米或銀圓敬獻,其多寡以當時行情定之,施教時間任家長決定。

 教學內容以國學為主,四書五經為正課,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古時賢人的文章、唐詩、幼學瓊林,甚至一般禮俗,做人的道理都在教學之列,也教國語,另加寫字,以毛筆為主,還有珠算(算盤)的運用,同時教幾個蘇州數字碼以福州語音教學,書由大陸帶來。以福正村為例,三○年代初受教育,通曉國語的僅二人,曹林金容、曹典雍都擔任私塾教育主教,時私塾學生也有二十多人,有的男女學生年紀大於老師,若遇初一、十五海水低潮,學生都隨家人去「討礁」,撿拾貝螺、挖文蛤,自然放假,而白天沒空,仍有夜私塾,而熾坪私塾由曹良徐先生主教,西莒田澳李菁和翁元龍先生任教,私塾老師利用陳泉鈿家教育子弟,深得敬重。由於師資多屬在鄉仕紳,他們善於楹聯、婚約、契約、甚至知曉風水、所以有關黃曆、看日子,也一併講授。

 當時塾師偶而對頑心難馴的兒童也施以體罰,但也僅及扭眼皮,打手心、揪耳朵、罰跪、罰站。而學生方面祇求初識文字,唸個三、五年,能記帳,會寫書信,通曉一般禮俗,就覺夠用。

 塾師擅長文史,常於課堂內借題發揮,講述各種典故或鄉賢事蹟,學生對塾師所講的掌故,多能接納而留下深刻印象,尤其對地方之光彩,或宗教前賢榮譽事蹟,時常提出讚揚,於傳播鄉土人文方面,私塾教育居功厥偉。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