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 光 鄉 誌


  標題:第二節 漁民小三通 
  作者:莒光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7-05-22    閱讀人次:1089 )  

 七○年代中期起,閩海兩岸對峙形勢漸趨緩和,兩地漁民在海上作業時經常接觸,零星易貨情況時有發生,走私活動又死灰復燃,以手錶、雨衣和大陸沿海同胞交換銀元、酒品等。

 八○年代,大陸進入改革開放,兩岸政策由對峙零和狀態,調整為互動交流,民國七十六年開放探親後,本區海域又出現熱絡交流景象,豐腴的經貿互惠利益,扮演彌合歷史創傷的觸媒,為混沌的閩海打開一條出路。

一、小額貿易

 因兩岸漁區重疊,使漁民能接觸往來,小額貿易在政府政策不明下悄悄進行。本鄉各島上農、漁產品多來自對岸,本鄉居民也強烈要求政府將「小三通」合法化,同時面對大陸漁民炸魚,破壞海域生態,對政府保護海域成效頗多微詞。

 漁民小額貿易在未合法前,也是違反經濟紀律的,但漁港檢查欠徹底,查緝設備不足,不願破壞軍民感情。再加上世界性漁業不景氣,也導致海上小額貿易猖獗,反過來也凸顯出本鄉漁業的沒落。

 本鄉僻靜海邊的島礁甚多,造成極有利於走私的地形,加上有暴利可圖,又不必冒險的情況下,利之所趨,香菇、黑瓜子、花生、蒜頭,都成了搶手的熱門私貨,再透過郵包寄到台灣各地。

 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本地區終止戰地政務,兵力裁減,各澳口據點亦受裁撤,形成死角空隙,加以漁產銳減,主客觀環境影響,剛開始以漁產品為主的小額貿易興起。

二、觀光客與大陸貨

 民國八十三年五月十三日金馬安輔條例修正公布施行後,本區管制完全解除,前來本鄉探眷或眷探或訪視者日增,「走私」大陸物品,刺激地區商業,也成了觀光客的最愛,像大陸酒類、菸、手工藝品、壽山石、滴水觀音、大陸畫扇、茶壼…等,特產店成了大陸貨市場。閩海兩岸交流如此頻繁,警政署只好加派保七總隊警力進駐。

 解嚴以來,閩海兩岸對峙緩和,導致大陸漁船集結,越界濫捕、竊奪漁具,破壞我方海域生態,加上本區漁村人力的老化現象,年輕人不願以漁為業,人口外流、漁民轉業、走私等連帶效應,漁業蕭條,而大陸漁船越界濫捕、炸魚、電魚、竊漁具、夜泊澳口、偷渡登岸等非法行徑,莒光海域幾乎成了大陸漁船的天堂。

 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大陸漁船砍傷保七員警莊鎮躍,並挾持回大陸,這種目無法紀的海盜犯行,引起各界震驚。

 九○年代,「中轉」需求突然多了起來,中轉就是本地人的居中轉運,從聯絡進貨、送貨、取貨,這就是所謂的「地下」小三通,為了生計,軍人減少後,討生活不得不挺而走險。「小三通除罪化」是討海鄉民的新期待。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