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 光 鄉 誌


  標題:第三章 碑誌 
  作者:莒光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7-05-03    閱讀人次:3748 )  

一、沈有容獲生倭旌功碑記

年代:明朝萬曆四十五年(西元1617年)
地址:東莒島大坪村
位置:老頭山海邊,懷古亭
材質:花崗岩
形式:屬石刻,原碑無題
尺寸:縱156公分,橫176公分
碑文: 萬曆彊梧大荒落地臘後挾日宣州沈君有容獲生倭六十九名於東沙之山不傷一卒閩人董應舉題此

二、懷古亭碑文補正

年代:民國七十二年
地址:東莒大坪村
位置:老頭山海邊,懷古亭右畔碑亭
材質:大理石
形式: 首行碑名,末行「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謹註」
尺寸:縱128公分 橫94公分
碑文: 明萬曆年間,倭寇侵犯福建沿海,殺人掠物,肆無忌憚,致使海靖不保,朝延起用安徽宣城人沈有容為總兵鎮守閩海各島,並於萬曆四十五年五月十五日生擒倭寇六十九名於東沙(含東莒島)之山,而未傷一兵一卒,時工部右侍郎閩人董應舉特勒石於疆場,以紀其功。惟大埔石刻碑文中前十二字含意深奧,人多誤解,茲注釋如下:「萬曆」乃明神宗年號,「彊梧大荒落」為天干地支之代名,爾雅釋天篇:「太歲在丁曰強圉(史記作疆梧)……太歲在已曰大荒落。」所以彊梧大荒落為丁已年,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萬曆元年干支屬癸酉,丁已年應為神宗萬曆四十五年,「地臘」:道書言五月五日,「挾日」:周禮天官太宰注:「從甲至甲謂之挾日,凡十日。」
據以上考証得知「萬曆彊梧大荒落,地臘後挾日」即為:「明神宗萬曆四十五年五月十五日」而大埔石刻之側,有朱玖瑩先生於民國五十六年八月之題記石碑一座,文中謂:「大埔石刻為明萬曆七年……」實有所訛,特此補正。

三、大浦亭記

年代:民國五十五年五月十六日
地址:東莒島大坪村
位置:老頭山海邊,懷古亭圍欄內壁
材質:大理石
形式: 首行碑名,末行「馬祖防衛司令官陸軍中將雷開瑄撰勒」
尺寸:縱106公分 橫64公分
碑文: 明沈公有容字士弘皖之宣城人幼精劍擊好兵略舉萬曆七年武鄉試初任昌平千總以剿倭寇迭奏膚功累遷至都督僉事總兵官於萬曆四十五年五月既望率水師獲生倭六十九人于東沙山不傷一卒世人重之時閩進士董應舉官工部右侍郎固社稷之臣也為崇功勵勇以張忠盡于崖腹刻石記其事懿歟盛哉東沙山者乃白犬列島之主峰隸長樂縣扼閩江口之險一島孤懸人跡罕至亦不能窮其勝歲序推移風雨剝蝕或意此摩崖亦不可復得爰葺是亭志其崖略俾尋勝探幽者得所考証云

四、懷古亭碑記

年代:民國五十六年八月
地址:東莒島大坪村
位置:老頭山海邊,懷古亭左畔碑亭
材質:大理石
形式: 首行碑名,末置「陸軍上將錢大鈞敬撰并書」
尺寸:縱125公分 橫92公分
碑文: 明萬曆四十五年夏都督僉事總兵官沈有容率水師禦寇獲生倭六十九人於東沙山不傷一卒工部右侍郎董應舉摩崖以崇其功 民國五十四年春馬祖防衛司令官雷開瑄將軍欣見石刻完好為保存古蹟免久蝕於風雨爰建亭崖上既藏適國防部蔣部長經國先生視師蒞止因請命名部長以沈公之人道精神與我 總統蔣公抗日戰爭勝利後對日以德報怨之寬仁盛德皆本於天地萬物為一體之仁心用能發揚中華民族文化之特色咸當輝映萬稷遂名曰懷古亭俾登斯亭者覽勝懷往激勵報國忠忱戮力復興中華文化云予嘉其義謹為之記

五、懷古亭興建沿革

年代:民國五十五年
地址:東莒島懷古亭
位置:石刻右方
材質:水泥凹刻
形式:直行
尺寸:縱90公分 橫60公分
碑文: 民國五十五年夏奉鎮守馬祖地區防衛司令官陸軍中將雷開瑄將軍之命興建東犬明遺古蹟紀念亭一座維護石刻暨四週環境以重觀瞻自四月十一日興工八月十日竣工歷時四月官兵冒暑竭盡心力以血汗之結晶凝固歷史勝蹟矗立東沙之山千秋萬世供客瞻仰。
陸軍龍虎部隊婁 志部建立

六、亭碑

年代:民國五十六年八月
地址:東莒大埔懷古亭
位置:大埔石刻亭右側
材質:大理石
形式: 用公告牌方式無碑名,朱玖瑩立書
尺寸:縱135公分 橫100公分
碑文: 大埔石刻為明萬曆七年閩人董應舉題記總兵沈有容獲生倭六十九名於東沙之山不傷一卒者後三百八十八年雷開瑄將軍駐防馬祖地轄大埔,國防部部長蔣經國先生來巡來宣贍對徘徊慨然興念曰仁者無敵,古今一轍,既建亭張之,以告來者,宜命名曰懷古云,夫明恥教戰在伸正義於天下,詎以嗜殺為能事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總統蔣公領導全國軍民,抗日八年,受降之日,安全遣俘議和之日,不責賠償,仁聲義間,照耀寰宇,中華立國可大可久,胥是道也,則是亭之建名為懷古,抑即教戰賢者用心固不偉歟 長沙朱玖瑩撰並書

七、中正門肇建碑

年代: 民國四十一年四月一日
地址: 原碑置青蕃港中正門右側,今置軍史館牆面
位置: 西坵軍史館
材質:水泥塑刻
形式: 首行刻年代,中二行各四字
尺寸: 縱100公分 橫75公分
碑文: 肇基於此 眾志成城

八、重修白馬尊王廟碑誌

年代:民國七十五年仲秋
地址:東莒大坪村120號 白馬尊王廟
位置:大門外左壁
材質:大理石
形式: 二石合刻,白馬尊王廟重建委員會謹識,末記捐款芳名
尺寸:縱135公分 橫78公分
碑文: 本廟肇建於道光乙巳年間,迄今垂百四十餘年,歷史悠久,人神與共。歲次甲子春(民國七十三年),本境居民鑒於殿宇頹圮,乃集貲作修建之舉,俾使通達幽冥之神祇,享祀得安,島民精誠輸賴有所。承蒙防區駐軍首長陳將軍向成、雷將軍啟英、相繼鼎力襄助,飭砲兵六一三營部隊義務協助,翌年梅月竟功。今慶落成,仰官兵之辛勞,碑地方之福址,爰立此碑,藉表誌念。

九、大埔漁村亭記

年代:民國九十二年元月二十一日
地址:東莒島大坪村大埔聚落
位置:上操場西南側山崖
材質:不銹鋼材質
形式: 首行碑名,橫式記述,斜置亭旁,末置「縣長陳雪生 敬題」
尺寸:縱100公分 橫90公分
碑文: 大埔漁村,天然港灣,昔日海商薄舟灘頭,燈火如晝,人聲鼎沸,固一時繁華;近年社會變遷急速,村人多外移謀生,但聚落建築,古風可人,尤沿岸峭岩,奇構異形,仰矚俯映,彌習彌佳,踐躋此境,不覺忘返,特建亭誌述。

十、重建東莒福正境白馬尊王廟誌

年代:民國九十一年歲次壬午年孟冬
地址:東莒福正村
位置:廟內右牆
材質:黑材質大理石
形式: 直刻,末置「福正境白馬尊王廟重建委員會」
尺寸:縱160公分 橫65公分
碑文: 本廟白馬尊王乃五代十國之開閩聖王王公審知,曾攜中原眾姓氏入墾福建,使之成為海濱樂土,恩澤廣被八閩萬民,文治武功為後世稱頌,因公平日喜以白馬為座騎,號曰白馬三郎,是以而得名。宋代中原一統,皇帝感念其造福社稷之功,為萬代表率,追封為忠懿王,興廟永享千秋祭祀。

十一、福德宮重建記

年代:民國六十二年
地址:東莒大坪村
位置:上街中間
材質:大理石
形式:直式凹刻
尺寸:縱100公分 橫80公分
碑文: 本宮肇建於清嘉慶年間,迄今垂百六零餘年,歷史悠久,人神與共,癸丑夏本村村民鑒於殿宇頹圯,乃集資作之度修建之舉,俾使通達幽冥之神祇,享祀得安,島民精誠輸賴有所,尤有進者斯土推展文化復興與彼岸摧毀中華文物形成強烈對比,興建伊始欣承駐軍首長汪公子章鼎力襄助,五五七八-六軍部隊義務承建,碁月竟功茲是民望得副善莫大焉。
連江縣莒光鄉熾坪村全體村民謹誌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八月廿一日

十二、白馬尊王廟碑記

年代: 民國九十一年歲次壬午年孟冬吉旦立
地址:東莒福正村
位置:廟內右側
材質:大理石二石合刻
形式: 直式,末置「福正境白馬尊王廟重建委員會」
尺寸:縱180公分 橫180公分
碑文: 清道光年間,距今約一百七十年,福建長樂縣鐃鈸境之鄭姓先民移入本村,因感於原鄉始建於宋代之白馬忠懿王宮神明之威靈,故迎請尊王香火於此,為村民長期奉祀,護佑村境安康,屢傳靈驗,信眾漸廣,而香火日盛。
民國三十六年本廟重修,後續雖多次維護,亦難掩廟構之陳舊,故民國八十九年奉神明指示,村民集資興建,廟貌煥然一新,使信眾有一虔誠敬仰之所。
廟內設有三殿,主殿白馬尊王,左殿合祀神三十三天巡海將軍馬元帥常庇護先民漁航豐收康寧,右殿大奶及臨水陳夫人慈護百姓起居禎祥,當同享下方永世香火。
信眾廟宇深受神明之福惠,誠心答謝庇佑之功,群策群力興廟,為桑梓彰顯聖德之事跡,當足供為後世之誌。

十三、天后宮碑記

年代:民國七十二年良月
地址:西莒田沃村
位置:天后宮廟右側
材質:大理石
形式: 直刻,末置「建宮人陳金官、金俊、金勾、華福、福弟 謹識」
尺寸:縱80公分 橫35公分
碑文: 林氏默娘唐高祖武德十五年元月十七日午時生閩省人生前漁家之父兄捕魚為生,默娘在家幫母織布,因乃兄出海捕魚途中遇難後,因父母相繼身亡,思親日篤,傷心過度,不幸於太宗貞觀十一年三月廿三日抱恙歸仙,得道為天上聖母。尤因卅八年間大陸摧毀中華文化,逆天悖理,罪大惡極,神人共憤,聖母不甘禍國殃民,於辛丑年八月衝出鐵幕,漂流斯島,由下田沃合境弟子擇地建宮供人祀祭,聖母護國佑民,護佑島上魚航,癸亥年始由本境弟子陳金官兄五人,集資重建天后宮誌於此
註:本碑係原文。

十四、東莒衛生所落成碑記

年代:民國九十年十二月
地址:東莒大坪村
位置:衛生所門口右側
材質:黑質大理石
形式:直刻,末置「縣長劉立群謹識」
尺寸:縱78公分 橫50公分
碑文: 民國肇始,國軍進駐東莒島,教育始漸普及,民智益蒸,生計改善,醫療需求日增。近年回歸憲政,對於衛生事業,經營有加,逐年增加預算,爭取中央專款,推廣醫療保健,培育地方醫事人才,興建醫療院所,遂是衛生技術與醫療設施日趨精實。民國八十八年地方政府鑒於舊衛生所屋舍老舊,空間短狹,已無法兼具現代化醫療功能,乃委請建築師重新規劃設計,行政院衛生署專款補助新台幣壹仟參佰餘萬元,於八十九年七月發包動工,九十年 月竣工,新建大樓配合當地整體建築風貌,展現閩東特色,並與社區景觀配合,對促進居民健康保障,有效改善就醫環境,提高工作人員士氣,提昇醫療服務品質,厥功至偉,欣見落成,勒石爰記以示縣民所欲,醫療為先。

十五、懷鄉亭興建記述

年代:民國九十二年
地址:西莒田沃村
位置:蕭隍爺廟左側亭內
材質:大理石
形式:直刻,六角亭上樑柱間
尺寸:縱24公分 橫120公分
碑文: 緣本境弟子陳建星伉儷,早年舉家遷台定居,恆念創業維艱,有感鄉里神祇庇佑,事業順遂子女教育事業兩成,念茲回饋鄉梓,藉抒思鄉情懷,遂願捐資建亭乙座,俾供膜拜信徒或遊人駐足少憩,故名曰懷鄉亭,肇建期間承鄉親陳書建(南竿)捐資新台幣六萬元、黃順榮五萬元、林順雄五萬、陳妹妹二萬、陳鐘炎二萬、陳依潘二萬、陳順壽一萬、陳順福一萬,解囊結緣,協力共襄盛舉,以竟全功,今亭台落成與比鄰廟堂相互輝煌彰顯神威,祈佑合境平安,爰立碑紀念。

十六、威武陳將軍廟重修序

年代:民國八十六年丁丑仲冬
地址:西莒青帆村
位置:中正門右側,陳將軍廟內右側
材質:大理石
形式:直刻,弟子陳道茂敬書
尺寸:縱200公分 橫160公分
碑文: 陳將軍生於明末清初,係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鶴上鄉上堂義房人氏,公諱湯銘,人稱湯銘公,家世清白,耕讀養志,詩禮傳家,平時為人排難糾紛,公正不阿,備受鄉里尊敬,斯時長樂縣正堂(知縣)為官不清,再加縣丞助紂為虐,魚肉百姓,貪贓枉法,縣民恨之入骨。
湯銘公目睹時艱,義憤填胸,登高一呼,隨公起義者數百人衝入縣衙,將縣丞殺死,眾人四散奔逃,縣尉(武備)帶官兵追捕,湯銘公侍母至孝,返家扶母逃難,母不依,囑公攜妹逃至海口,登上漁船,揚帆飄海,航至白犬洋,不幸遭遇颶風,舟沒兄妹同時遇難,公時年五十一歲,湯銘公忠義之軀,隨波飄流至白犬島,受海潮浮沉漲落三晝夜而不去,島民奇之,向公之靈默禱出海捕魚如能滿載而歸,返航時則將公之靈軀抬運上山安葬,果然應驗,(有一說獲無頭黃瓜)漁民十分驚異,於是大家合力將公之靈運上陸地,至一岩石凸出之處,擬再繼續抬運之時,似感千斤之重,不能移動分毫,原來該處乃是水蛙之穴,公得穴地,(據悉今之莒光、西莒青帆村將軍廟四週並無蚊子)惟當時無法覓得棺槨,乃以特大鐵鍋兩口互蓋,將公之靈坐北朝南就地安葬,入土為安,地靈人傑靈氣所鍾,島民為公立廟,威靈顯赫,(靈身至今仍在將軍廟正殿中間)遠近船隻遇風危急之時,每焚香禱告,陳大哥救難,無不化險為夷,馬祖列島童叟皆知正義之神,閩浙馳名,上倉念公忠義,且救民無數,奉玉帝封為威武陳將軍,鎮守馬祖群島,數百年來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二月廿二日為將軍壽誕之期,島民為陳將軍祝壽十分隆重,地方有事不能決者,求公指示,均能圓滿解決,分爐到處受民愛載,將軍廟歷經數百年數度重修頗為壯觀,靈籤廿八首異常靈驗。其妹玉身飄流至浙江岱山島,亦受當地百姓尊敬,除安葬島上外,並立祠紀念稱曰:「貞姑祠」,鎮守一方至今香火鼎盛。
還有一則傳說:百餘年前有一艘賊船駛來,擬洗劫西莒島居民,船入青蕃澳又急急退走,島民亦不知何故,又過數年,當時賊船中之一人來到西莒,到陳將軍廟燒香時,記得當年船駛入澳,見一位大將軍率領部將威風凜凜守護沃口,因此夥伴們見此情形趕緊撤退,那位大將軍相貌與陳將軍一般無二,島民方知陳將軍暗中保護大家性命財產。
民國五十五年十二月一日青蕃發生火災,屋燬死傷,百餘戶無家可歸,而陳將軍廟卻安然無恙,陳大哥陳將軍俠義行,當流傳千古。

十七、吳敬恒先生事略碑

年代:民國七十九年三月廿五日
地址:西莒敬恆國中
位置:校園廣場
材質:大理石直刻
形式: 有碑名,末置「連江縣縣長曹常順謹撰」
尺寸:縱90公分 橫40公分
碑文: 先生諱眺,亦名敬恒,字號稚暉,江蘇進人氏也,生於民前四十七年,自幼聰慧,資質秉異,雖家貧仍篤志力學,長於史論,文源桐城,書則以篆稱,其工力深厚,質樸自然,一時譽之為「書文名家」,迄今猶為人津津所樂道。
先生早歲參與同盟會組織,怙嗣國父從事革命工作,居功卓著,民國新成,雖貴為黨國元勳,然淡泊名位,不願仕途,嘗謂:官可不為,國事則不可不問,是以畢生在野,提倡科學工業,學術自由,尤其致力乎國音統一運動,諸若審定注音符號,編纂注音字典,奠定統一國語基礎,其於國家教育貢獻,甚見卓鉅。
民國四十二年,先生以罹宿疾而終,享壽八十有九,臨終顧命力囑留葬火化於金門海域。
追歎先生功德,述錄高行,斯可謂存榮歿哀,死而不朽者矣,先生之文可為德表範,可為一則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爰勒茲碑,摛其光燿,今以先生之諱為校名,一以盼學子永沐先生之遺風,一則嗟爾來世,是則是效見賢以思齊焉。

十八、重建蕭大哥廟碑記

年代:民國七十二年(癸亥年) 桂月
地址:西莒田沃村
位置:蕭隍爺廟門內右側
材質:大理石
形式: 直刻,重建委員會 常務理事陳道情、理事張珠仙、常務監事陳金釵、監事陳樂團、委員陳犬妹、陳亦興、黃順榮、陳應霖、陳鍾炎 敬獻
尺寸:縱80公分、橫40公分
碑文: 蕭姓大哥名光,嘉慶十八年二月初十日生,閩省漳港人,生前乃一相命師兼通地理,於同治元年返鄉途中渡船遇難,漂游斯島,尤因多日未進一食,復未及時與人發覺,乃氣絕於斯,嗣後鄉人將之就地厚葬,得道於此,常顯靈異,護佑漁航,民感其恩,立廟宇尊祀祭,因舊廟狹小,於癸亥年始由重建委員集資,鄉親共襄義舉,並承龍虎部隊暨鄉親櫛風沐雨,胼手胝足,發揮軍民合作之團隊精神,順利協建竣工,勒石碑誌之。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