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 光 鄉 誌


  標題:第二節 林業發展 
  作者:莒光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7-05-22    閱讀人次:1521 )  

 造林可防風定沙,水土保持,調節氣候,美化環境,本鄉原始多樹木,後因沿海造船業發達,尤以雙鄭時代(鄭和、鄭成功)砍伐殆盡,摧毀無遺,以致風沙為害甚烈,清初海禁,火燒海島,更讓生靈塗炭,表土流失,草木不生。

 初起墾殖的先民,生活於風沙之中,農作維艱,民初大量放養山羊,遍山嫩草嚼盡。民國卅八年,海保部隊轉進,人口暴增,炊事急需柴草,山野草木又遭一次浩劫,民國四十五年實驗戰地政務後,軍政長官見列島「童山濯濯,風沙蔽天」,仍積極推展造林,以「綠化馬祖」。

 由台灣各界及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婦聯會、工商團體等發起賜贈樹苗到前線的運動,木麻黃、檸檬木、相思樹苗等數萬株運送到本鄉兩島,實施先期造林,以定風沙,後幾年又陸續有松類、杉類及樟樹數萬株,農復會及台省林務局繼續支援協助,由綠化美化而果化,以致今日綠蔭遍野,呈現綠洲,成了海上公園。

 五○年代,曾因運輸誤時,栽植欠當,成活率低,於是縣農改場也在本鄉西莒興建小苗圃,試行育苗試驗,繼續由台灣引進大葉桉、濕地松、馬尾松、苦揀、大葉合歡等主要樹種,採用容器苗之培植,提高造林成效。

 本鄉造林即今,各類林木並未作統計,但綜觀滿山蒼翠,綠野處處,望去多為防風林,而經濟林較少。七○年代引進較多的黑松、龍柏、大葉桉、台灣櫸。八○年代,本鄉又引進櫻花、夾竹桃、桃花、杜鵑、梅花等花木之栽培,奠定了果化的基礎。九○年代則有南洋杉、海桐、桃花、杏花、李花。同時麻竹、綠竹等竹苗也引進,民間或學校,機關部隊營房也栽種茉莉、夜來香、薔薇、各種菊花、茶花、桃、李、梅、觀葉植物及各式名貴花卉、果樹,成了島上最好的環境美化品。

 本鄉大量引進外來種植被植物,使原生植群大都已破壞殆盡,僅見少數山區或不易到達之處,尚保留小面積的原生植群,即今相思樹、木麻黃常出現在廢耕山坡農地上,大地多為森地所覆蓋。

 林業能涵養水土,也是天然蔽體,能保障軍事設施,惟因早年種植之樹種木麻黃,已有逐漸老化及枯死之現象,林相也逐漸遭破壞,實有待進行林相更新,也由於人口外流後,農地荒廢,竟成了林地、島際過多的林地,累壞了駐軍官兵,每日派員沿路清掃殘枝枯葉,宜將森林資源有效利用,設置森林遊憩育樂設施,提供軍民遊憩場所。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