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 光 鄉 誌


  標題:第二章 農業 第一節 耕地與作物 
  作者:莒光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7-05-22    閱讀人次:1724 )  

 本鄉地處海疆,土地面積狹小,零星分散,風多雨寡,況且地表岩盤裸露,地瘠以砂質土及紅壤土為多,表土薄,酸性重,又因水利欠修,不宜稻作,扣除村落用地,道路用地,軍事用地及防風造林外,實際耕地有限,農民雖終歲辛勞,所獲也僅夠數月之需,不敷之數,仰賴外地進口,在雜糧方面:三○至四○年代,仍有玉米、稻和高梁之種植,現因不敷成本,幾乎沒有生產。

 而蔬菜方面:因純業農者少,多為兼營副業,兩島乃有菠菜、結球白菜、小白菜、青江菜、大白菜、高麗菜、空心菜、甕菜、甘藍菜、莧菜、芹菜、韭菜、芥菜、油菜、萵苣、蔥、小黃瓜、胡瓜、冬瓜、絲瓜、南瓜、苦瓜、茄子、蘿蔔、大蒜、辣椒、豌豆、四季豆等果菜以應時之需,足以自給自足。

一、蕃薯耕作

 四○年代經濟作物,以甘藷列為第一位,甘藷俗名「地瓜」,又稱蕃薯,佔種植面積百分之四十,時居民以甘藷為主食,「甘藷籤」又稱「薯米」,以甘藷釀製之酒稱為「蕃薯燒」或「地瓜燒」。這種農產品由明代華僑陳振龍從呂宋(菲律賓)島引進長樂縣,因生長良好,閩省各地廣植,解除了各地飢荒,清末也引進本鄉。

 甘藷種植端賴人工培植,有取自原生長之甘藷藤蔓而插種者或壓條法,有以甘藷塊根種植而發出芽蔓者,苗頭均為露地式,種苗行距約卅公分,多成東西向,株距廿五公分,甘藷插種土隴上,栽苗長約卅公分,宜於天雨時間,或大雨初晴後植之,植後以腳踏土,使土堅實。

 春作甘藷四月間栽種,九、十月採摘,每株生塊根一、二隻,切簽晒乾,可儲供一年之糧,甘藷莖細長,匍匐地上,葉互生,卵形或心臟形,有長葉柄,夏末開漏斗形花,塊根多肉,通常為橢圓形,兩端稍尖,色或紅或白,味甘,可充主食,早年其藤葉可飼牛羊,現代人們已將其納入葉菜類的一種。近二十年來隨著地區供需,農地種植也作了改變,蔬菜,西瓜之種植反而佔本區面積的大部份。

二、東莒西瓜

 在本鄉的瓜果類生產中,首推東莒西瓜,水份多,味甜最為著稱,東莒島沙地面積廣,最適宜種植西瓜,果實形圓而大,皮深綠或淡綠,果肉紅白色或淡黃,重不過十斤,為東莒名產,瓜中極品,每年三、四月種植,九、十月收成,也有一、二月種植,七月收成的,另有嘉寶種,長筒形,似枕頭,味極甘甜,東莒人常以西瓜招待客人,西莒島田沃村農地也種植,倍受軍民喜愛。

三、海芙蓉栽種

 海芙蓉以袪風、勝濕、清血、舒筋而盛名,海芙蓉生於海邊兩大石巖壁中,每潮水漲時僅可淹到根部,得吸收鹹水份,至每潮海水退時,又可吸收溪流沖下之淡水成份。

 四○?五○年代,戍守本區的駐軍,因所築碉堡潮濕,久居多得風濕症,五○至六○年代,採擷海芙蓉盛行,因海芙蓉係生長在懸崖絕壁中,採擷不易,在攀岩的過程中,常有不幸摔死或粉身碎骨者,海芙蓉益加珍貴。漁民也有駕船到大陸沿海礁石採擷,但回航多被查扣、沒收,送往酒廠泡製海芙蓉酒。於是居民利用栽種方式,將採得的小顆海芙蓉種在田梗裡,施以少量海水及微量淡水,漸漸的淡水量加多,數月後,適宜淡水維持生長,產量大增,居民除拔除曬乾銷售外,亦仿中藥配方,精選高貴中藥材浸泡高梁酒或米酒,私釀海芙蓉酒,浸泡數月再銷售。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