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 光 鄉 誌


  標題:第三節 神明崇拜 
  作者:莒光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7-05-23    閱讀人次:1465 )  

 本鄉兩島五個村莊,計有十七個廟宇,所奉祀的神明,不外傳統奉祀之神,例:玄天上帝、福德正神、灶神(設神龕在各自家中),以及閩省地域傳統奉祀之神,例:天上聖母,即俗稱天后的媽祖、註生娘娘即臨水夫人陳靖姑、白馬尊王、五靈公。

一、天上聖母

 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本鄉青帆村、田沃村、福正村都有立廟奉祀。相傳天上聖母是,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嶼東螺村漁民林愿的第六女,本名默娘,幼聰敏,知氣象,諳水性,勇敢善良。十六歲時泅水救父,因此極有孝名,後又常於水患中拯救人出險,並能驅邪救世,極為鄉里愛戴,二十九歲歿,尊為海神。宋、元、明各朝,歷封為天妃,迨至清康熙廿二年施琅帶兵順利攻台,認為得自媽祖的保佑,而奏請清廷晉封為天后,亦即是「天上聖母」的尊稱,也從此有「天后宮」的名稱。

 明鄭和七次下南洋都能順利航行,清朝施琅進攻台灣也能完成使命,自承賴「天上聖母」的護佑,也足證歷代官方對聖母的崇仰。而媽祖的「媽」是祖母,「祖」為曾祖母的意思,從這一點不難瞭解一般人對祂的敬仰及孺慕之情。
本鄉居民由內地遷居離島,奉持「天上聖母」媽祖的神像同行,當作航海的守護神,在海島生根立廟祭祀,確屬常理。

 媽祖神明從神有千里眼和順風耳二將,媽祖是海神,因為海很闊,所以一神能看千里,一神能聽千里,將所發生的事報告主神,俗傳媽祖能驅妖治療,庇佑漁民於海上,鄉人多祭祀之。

二、福德正神

 福德正神即土地公,為古之社神,土地公為周朝一位官吏,名叫張福德,為人公正,體卹百姓,自己生活困苦,卻做了許多善舉,死後人們建廟祭祀,尊為福德正神。本鄉青帆、田沃、大坪、福正各村廟宇皆有供奉祭祀。稱曰「土地公」,土地神像衣冠,作古富翁員外狀,手執拐杖及金元寶,鬚眉皆白,笑容可掬,如一慈祥老人,故亦被當為財神供奉,每月初二、十六必祭,稱為做牙,為迎福招財之意,廟祠者或配以土地婆。

三、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廟在東莒島老頭山有立廟祭祀,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上帝公、上帝爺、北極玄天大帝。蓋淵源於湖北武當山。據瑯琊代醉篇:「真武即玄武,北方之神,道家奉為真武大帝。甚像披髮跣足,並有龜蛇二將。宋祥符年間,避聖祖(老子)諱,改玄武為真武」。金陵志云:「真武大帝即玄武七宿也。故作龜蛇於其下,龜蛇者、玄武也」。

 玄武是道教的大神之一,相傳玄武身長九尺,面如滿月,龍眉鳳目,顏如冰清,頂帶玉冠,身披松羅之服,能察微知遠,長而勇猛,消除邪魔,明代時由於明成祖的尊奉,廟宇多香火日盛,由皇上至百姓,普遍信仰。世傳明成祖亦係玄帝轉世,故即位後大修武當山宮殿,並命各州縣建廟奉祀。至於民間傳說屠夫剖取肚腸投海,後變龜蛇二妖害人故事,全係剽竊北遊記而訛傳。

四、臨水陳夫人

 臨水夫人或稱「臨水奶」,又稱「註生娘娘」,因得道於古田臨水,故稱臨水夫人。夫人名靖姑,是福建省莆田縣臨水鄉人陳昌的女兒,唐朝大歷二年(767年)三月二十日生,天資聰穎,十八歲出嫁,隨後懷孕,那時地方大旱,人民非常困苦,靖姑憐憫眾人,脫胎祈雨,不久死亡,時年廿四歲,臨終時說:「死後做神拯救世人難產。」

 宋淳祐間,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復加封天仙聖母,歷代皇帝也有封號,迨至清代咸豐年間,閩人林左齡奏准加封「順天聖母」,為婦女求子之神。求嗣謂之「請花」,求男請「白花」,求女請「紅花」。凡子女成人過程中不順利,父母也有「請奶過關的習俗。

五、白馬尊王

 白馬尊王就是尊奉開閩聖王──王審知。

 王審知(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詳卿、河南固始縣人,父名憑,世代務農、王家有三兄弟,長兄王潮、次兄王審邽,王審知最小,三兄弟皆以才氣知名,時號三龍。

 唐末連年飢荒,加上鹽稅上漲,官方卻藉此收回專賣,壟斷市場、造成官民嚴重對立狀況,黃巢、王仙芝就是民間集團的頭目、聚眾倡亂,飢民投靠者眾,於是中原遍地烽煙,中原出現了大分裂,史稱五代十國時期。

 王氏三兄弟隨著王緒部隊向南逃竄到福建,成了漢民族移民福建的先鋒隊,王緒五千部隊攜家帶眷,沿途還招兵買馬,跟隨而來的漢人多達數萬人,他們不敢北歸,只好在福建定居,當時閩越族土著漸居劣勢,王緒為久留之計,即實施「撫番」,開化閩越土番,王緒亡後、同族王潮繼位,沒幾年王潮也因病去世、聰明的老三王審知,當起地方領袖,建立了五代十國中的「閩國」。

 王審知在閩王任內,選能任賢,禮聘名士出任閩國官員,大興文教事業,在福州設四門學,教育閩中秀士,為了繁榮經濟,他減輕稅率,鼓勵工商貿易,並發展海洋事業,在閩南開闢了刺桐(泉州)港,在連江黃岐開闢甘棠港,使閩國船舶遠航到遼東、渤海國及東北的新羅(朝鮮半島)與東南的占城(今越南南部)。

 王審知自身廉潔、國庫充實、中原投奔王氏者絡繹道塗,所謂「十八姓隨王」,他們落地生根後,中土的語言和習俗,也在福建生根發芽。這位閩王、因喜歡騎白色的馬、又排行老三、領兵時大家都叫他「白馬三郎」,在位二十九年、死後閩北、閩東居民都建廟,祭祀這位福建漢人的拓荒領袖,並尊崇他為「白馬尊王」。

六、五靈公

 五靈公或稱「五府王爺」、「五靈官」、「五顯公」。明朝年間,正值設科取士的時候,有池、李、朱、刑、金(另有一說是張元伯、鐘士秀、劉元達、史文葉、趙光明)五位舉人,在赴京途中,投宿在福州某客棧,即是同鄉且意氣相投,便義結金蘭,立誓不同生而同死,夜晚,五舉人正值夢中,夢見疫神數名,商議某月某日想投毒五處井中,使附近一帶民家受瘟疫的厄運。

 次晨醒來,五人相互說出昨夜的夢境,結果都相同,不覺大驚,於是大家相商發誓犧牲自己,留書示警,到時候投身夢境所指的五座毒井中,讓附近民家沒人敢汲取那口井水,而免於災難,後人乃立廟祭祀五人的靈魂,稱為「五靈公」。
明太祖朱元璋追封為「代天巡狩」,以彰其捨身消除瘟疫之德,俗稱諸王為「千歲」,視五人權位等於諸王。

七、威武陳元帥

 威武陳元帥廟,建於西莒島青帆村,陳將軍名湯銘,人稱「陳大戈」,福建省長樂縣鶴上鄉上堂義房人,明末清初武舉人。

 陳元帥生平忠直是本鄉本土化的神明。其事蹟參閱本鄉志《藝文篇 第三章 碑誌十六》。

 傳說數十年前,有一艘船前來洗劫西莒島居民,船入近海又急急而退,當時海島居民驚嚇之餘,想不出何因?過了幾年,船上有人來到西莒,到陳元帥廟瞻仰時,告訴大家一件奇事,他說:「記得當年船靠西莒,看見一位大元帥率領大批部屬團團守著,夥伴見情形不對,趕緊撤退。」在這位敘述者的印象中,那位大元帥的相貌與陳元帥一般無二,西莒居民以為陳元帥變青蛙為部下,以草為戈,暗中保護鄉民,於是大家嚴禁孩童傷害青蛙,相沿至今。

 本廟於清朝年間隨著海島漁民捕魚分尊北移,曾分爐南竿和浙江下大陳島一處叫做「大小浦」的聚落,該村落居民多來自閩東沿海各地,民國四十四年正月大陳島撤退,居民也將「威武廟」保護神帶來南台灣高雄縣白沙崙南田新村和鳳山、屏東、林園,凡大陳眷村之地,多有「威烈候廟」之設立。

 四十多年前,在青蕃港口的東側,一塊延伸的平坦岩石上,有一類似青蛙形的石頭,居民管它叫「蟾蜍頭」,而今蟾蜍(青甲)因建築工事損毀。

 民國五十五年十二月一日,青蕃村落發生火災,造成房屋卅三棟全燬,兩棟半燬,居民四死二傷一九二人無家可歸的慘劇,而陳元帥廟卻依然無恙,陳元帥俠骨義行,當流傳千古。

八、七爺八爺

 七爺八爺本鄉雖無寺廟奉為主神,但各廟都將其視為陪祀神。七爺姓謝名必安,因其身高面白,所以稱長爺,又稱白無常鬼,八爺姓范名無救,因其身短面黑,所以稱矮爺,又稱黑無常鬼,一般以謝將軍,范將軍稱呼之。

 這兩人均係福建閩縣人,自幼結義,情同手足,某日兩人相偕行至南台橋下,天將下雨,七爺要八爺稍為等候,返家取雨傘,豈料七爺走後,雷雨傾盆,河水暴漲,八爺不願失約,但是由於身材矮小,為水淹沒,沒多久,七爺從家中拿到傘趕來,八爺已失去蹤影,七爺痛不欲生,縊死於橋柱,閻羅王嘉其信義深重,令其在寺廟神明前捉拿不法之徒。

 有人說謝必安者,酬謝神明則必安,范無救者犯法則無救也,民間常以七爺八爺譏諷他人個子巨高及矮小。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