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 光 鄉 誌


  標題:第二節 動物 
  作者:莒光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7-05-25    閱讀人次:3095 )  

 本鄉由於受到海洋的隔絕,加以地域狹小,陸上的動物,除了鳥類,島上的動物相可說非常單調,現以族群及常見度略述於後:

一、鳥類

(一)本區常見的鳥禽類:麻雀、家燕、蒼鷹、隼、白頭翁、斑鳩、小雲雀、鶯、燕鷗、信天翁、布穀、喜鵲、烏鴉、鳶、白鷺、雁、雞、鴨、鵝。
(二)留鳥:麻雀、金翅雀、白頭翁、珠頸斑鳩、白頰山雀、岩鷺等。
(三)夏候鳥:白眉燕鷗、大鳳頭燕鷗、紅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插尾雨燕、家燕。
(四)冬候鳥:黃尾鴝、藍尾鴝、黑尾鴝、丹氏顱鶿、黃眉柳鶯、白腹鶇。
(五)過境鳥:絲光椋鳥、灰面鵟鷹、赤腹鷹、赤腹鶇、伯勞、鷺科等。
(六)海鳥:黑尾鷗、黑脊鷗、燕鷗、普通顱鶿等。

 茲介紹下列數種鳥類:

1.白鷺絲(大、中、小白鷺)

 隸屬鶴形目,鷺科,頸部長而彎曲,嘴細長,呈齒狀。兩足長而細,足具四趾,不發達,有蹼相連。其羽毛為雪白色。為沿海岸性的候鳥,常以成群結隊活動於沿岸海濱,棲息於沿岸岩礁和枝幹,為肉食性海鳥,以魚類、軟體動物的雙殼類和單殼類,以及甲殼動物的蝦蟹類等為食,白鷺絲為本區常見海鳥。

2.黑尾鷗

 隸屬鷗形目,鷗科,軀幹部較長,翼長而尖,嘴強有力,銀鷗為沿岸性的旅鳥和冬候鳥。棲息於岩礁、海灣和海岸,繁殖季節為四?八月,每次產卵二至三顆。雌雄鳥輪流孵化,經24至28天孵卵,黑尾鷗為雜食性鳥類,食物主要是小魚蝦及其他水生動物。

3.黑脊鷗

 體形大,長約六十公分,其雙翅展開寬約一三五公分,黃色的大嘴,背為黑灰色,善於運用氣流的鳥類之一,黑脊鷗於冬季會出現,但數量不多,多棲息於港灣岩礁,以捕食魚類為主食,動作靈活。

4.鳳頭燕鷗

 係大型的燕鷗,體色為頭頂及後頭夏季黑色,冬季頭頂有白色緣;尾羽鼠灰色,生活於溫帶之沿岸,小型魚類為食。牠捕食的方式係在離水面不高的空中飛翔,注視水面上魚類的活動,即俯衝至水中用嘴啄魚,繁殖期為七至八月,每窩二顆個蛋,伏窩約二十一天孵出,幼鳥由雌雄輪流餵。

5.家燕

 頭及背上為黑色,帶有藍色光澤,背部鐵青色,雙翼和尾羽黑色,腹面上胸有一黑色橫帶,尾長深分叉。經常在低空飛翔或停立在電線上,夜間則多休息,覓食方式係在飛翔中啄食飛行的昆蟲。繁殖期為四至八月,家燕銜泥築巢,巢碗狀,內低墊枯草和羽毛。巢的口徑九十二公分,深四公分,高八公分。家燕窩產蛋4至5顆,蛋的顏色為白色,有赤褐色污點,東莒島大坪街上有家燕築窩巢。

二、_獸畜類(哺乳類動物):

 豬、羊、兔、犬、貓、鼠、蝙蝠。

三、兩棲類:

 黑眶蟾蜍、貢德氏蛙。

四、昆蟲類:

(一)甲蟲:陸棲甲蟲以中小型為主,其中琉璃粗腿金花蟲,台灣沒有分佈,另外金龜子、步行蟲、飄蟲、金花蟲、叩頭蟲及象鼻蟲等常見。
(二)土棲昆蟲:最熟悉的是白蟻、螞蟻以及蟋蟀等。
(三)蝴蝶:蛺蝶類最多,其次是灰蝶科、鳳蝶科、弄蝶科、粉蝶科、喙蝶科。
(四)蛾類:計有21種,其中以黑角舞蛾數量最多,亦最常見。
(五)水棲昆蟲:蜻蜓、豆娘。
(六)直翅類昆蟲:竹節蟲、蝗蟲、蟋蟀、螳螂、紡織娘、樹蟋。
(七)蜂類:種類數量豐富,其中以葉蜂、熊蜂、切葉蜂、黃腰胡蜂等較常見。

五、爬行類:
 
 壁虎、中國光蜥、印度挺蜥、北草蜥、麗紋石龍子、盲蛇、眼鏡蛇、雨傘節、臭青公等。

六、海洋和海濱生物:

 本區海洋屬白犬海域,而海濱屬海陸交界處,是島民步入海洋的第一步,是生命由海洋演化上岸的第一線。海濱動物多在潮間帶岩壁和沙灘環境中成長,分述如下:

(一)經濟性魚類:黃魚、白鯧魚、石斑魚、黑鯛、鯊魚、魟、狗母、海鰻、丁香魚、鰣魚、鯽魚、烏魚、白帶魚、鱸魚、(魚安)康魚、鯷魚、馬鮫魚、比目魚、鰈魚、小黃魚、石狗公、紅目鰱、紅魽、黑毛、赤 、剝皮魚、紅肉髻鮫、鰹魚、 魚、白力魚、鮸魚、魟魚。
(二)節肢類(甲殼動物):龍蝦、蝦蛄、蟳、蝦皮、螃蟹、鱟、寄居蟹。
(三)棘皮動物:海星、陽燧足、海膽、海參
(四)貝類:竹蟶、淡菜、鮑、九孔、文蛤、海螺、貽貝、蛤蜊、牡蠣。
(五)藻類:裙帶、石花菜、紫菜、石蓴、布氏藻、牡丹菜、頭髮菜、小海帶、蜈蚣藻、長枝沙菜、囊藻、腸滸苔、軟海綿、海鞘。
(六)腹足類:香螺、珠螺、蚵螺、玉黍螺、笠螺、黑鐘螺、蠑螺、芝麻螺、寶螺、亞洲千手螺、橄欖螺、花麥螺、花青螺、蜑螺。
(七)頭足類:無針烏賊(墨魚)、魷魚、章魚、小管。
(八)浮游生物:紅藻、藍綠藻、褐藻。
(九)其他:短腕小岩蝦、寄居蟹、龜爪、藤壺、海葵、石鱉、海蜇皮、海蟑螂。海蟑螂不是蟑螂,是甲殼類動物,有七對附肢,因為外形和運動方式、速度頗像小蟑螂,所以被稱為海蟑螂。海蟑螂身體扁平,四公分長,活動迅速,在海邊礫石區、礁岩區、港口的碼頭、木樁及漁船上常可發現,以岩石上的小型生物和動物屍體,及有機物碎屑為食,是海邊重要的清道夫。也被當成釣餌,被狂風巨浪打落海中的海蟑螂,成為魚類最喜歡的食物。

 另用本區方言唸的魚類尚有:薄切、青鯊、鎖卷、爛硬、黃丹、鯊仔、狗母、紅祥、魚鱗鯧、春子、鰝、魨(河豚)、半片帆、帶柳、水澱、鮀、花枝、墨棗、哇財、翅牌、嘟鴨、黃魟、虎魚、油龍。

 茲介紹下列數種海鮮類:

1.竹蟶

 竹蟶產於西莒田澳外海至永留嶼海域間,馬祖地區僅西莒島有此特產,為名貴貝類,因兩殼合抱成竹筒狀,別稱「美人蟶」,屬軟體動物瓣鰓類,殼長圓形,約長二、三寸,殼有深褐色紋路,光滑而厚實,內殼微白,肉白而甘美。

 竹蟶多潛伏在淺海沙內,鑽沙能力極強,捕捉不易,在潛藏地方的沙面上都有小孔,深達三十至四十厘米,昔福建沿海一帶,行家捕捉時,多用鏟子朝有孔處斷底鏟出,而西莒島漁民則用銅鐵絲勾取,划小舢舨在島嶼附近淺海作業,盛夏期間每日均能捕得數十斤。

 竹蟶產量少,故價錢昂貴,六○年代新鮮的每斤售價在產地西莒要百元左右,而煮開去殼的「竹蟶乾」,則每斤要伍佰元上下。

 新鮮的竹蟶殼上泥沙很多,要用清水一再洗滌,再用水養上三、四小時,並在水裡撒些食鹽或滴些生油,讓它吐盡泥沙,炒時爐火要旺,並加酒料,蔥段,薑片,俟蟶殼張開,蟶肉露出,表示已熟。若燒久了,蟶子會乾縮,鮮美之味亦減。

 至於在特產店中購得的竹蟶乾,吃時可用溫水發開,與豬肉同時加酒,佐料等紅燒,燒法和紅燒肉相同,燒到半酥時加些筍片,俟全酥即可食用了。

2.淡菜

 淡菜俗稱殼菜,是屬軟體動物瓣鰓類,殼長呈橢圓形,殼外色黑微帶綠,有輪線紋,殼內則現真珠色,微帶紅,肉色黃白,生長於海邊潮間帶石縫中,水深數公尺的海底岩縫也有生長,且較肥大,以東莒島產量最豐,又因受閩江口淡水份之影響,品質極佳。

 採集淡菜的工具只需一根尺來長的鋼筋,將一端插入爐熔燒及通紅,再用鐵錘錘打使其鋒利若刀又若勾子,就可得心應手的使用了。

 每當七月到八月,是淡菜成熟的階段,漁民漁婦便利用退潮時分,攜帶鐵勾,籮筐,然後划一葉小舟;在港灣附近的巉巖怪石間一靠,他們利用熟練的技巧,只需個把鐘頭,就可採集數籮筐。

 剛採回的淡菜既肥大又鮮嫩,那兩片黑殼黑的晶瑩發光,欲趁那股鮮勁就吃,則將殼菜洗淨連殼往鍋中一倒,再打上幾瓢清水,鍋中水滾,殼就張開了,這時切忌再煮,否則會肉老味退。淡菜愈大愈好,漁民多把肥大的淡菜煮開,晒乾後成為「淡菜乾」。生鮮剖開曬,稱做「蝴蝶乾」。

3.花蛤

 花蛤屬軟體動物,雙殼類,呈扇形,成蛤殼長約三公分,兩殼極膨脹,殼頂突出,向後傾,小月面細長,呈披針狀,其邊緣微下陷,中部隆起,楯面心臟形,中央微高,兩者表面刻紋均是殼表生長紋的延續,殼的前端圓,前背緣凸,殼面薄,具珍珠光彩,或斑點,餃合部厚度中等,黃白色。

 東莒花蛤是馬祖列島的特產,屬近海淺水種,生活在十公尺以內軟泥質沉積物中,潮間帶和潮下帶均有分布,以斧足掘沙,靠近福正犀牛嶼最大棲息密度達每平方公尺一百四十個,其數量的高峰期出現在六、七月,而八、九月數量逐漸下降,東莒居民配合其盛產季,每年有花蛤節活動。

4.龜足

 龜足又稱「海瓜子」,學名「龜爪藤壺」,別名「佛手」,仿如雙手合十的手掌,也叫「筆架」,像放置毛筆的架子,雌雄同體,為大形的柄蔓足類,身體分頭狀部和柄部,頭狀部呈淡黃綠色,由八塊大的主要殼板及基部廿四片小形殼板組成,柄部較軟呈黃褐色,外表被有細小的石灰質片,排列緊密。

 龜足為海濱動物,分布於海浪沖擊很大的岩石高潮帶,固著於岩石隙縫中,常密集成群,漲潮時,打開殼板,伸出六對蔓腳,捕食有機顆粒或浮游生物,成體柄部肌肉豐滿。

5.藤壺

 學名日本笠藤壺,屬節肢動物,甲殼綱,周殼呈圓錐形,殼板四片而厚,有粗細不等的許多白色縱肋,其基部寬而顯著,往殼頂漸細,殼表面呈暗綠色,鞘黑綠色,內多小孔小管,殼口略呈五邊形,殼頂呈烏嘴狀突出,極像火山口,廣泛附著於潮間帶中潮區上部岩石和洞口,常形成白色的藤壺帶,密集成群,是隱蔽海岸,岩岸的優勢種,能忍常時間的乾燥,繁殖期在七至九月間,與龜足共棲,也常附著在船底和浮標物上,肉味鮮美,是海鮮珍品。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