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 光 鄉 誌


  標題:第二章 地質、土壤 第一節 地史 
  作者:莒光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7-05-25    閱讀人次:1954 )  

 本鄉地質背景屬大陸棚上的火山碎屑岩,古代當係大陸的一部份,因海蝕及地盤下降才和大陸分離。

 構成本鄉島嶼的基盤岩石為中生代的花崗片麻岩,呈斑狀及流紋構造,其組成礦物有石英、正長石、雲母、角閃石等,其岩石之礦物年齡約在九千五百萬年,而岩體本身約有一億六千五百萬年,地層發育始自晚侏羅世,是燕山運動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產物。在基盤中有各種不同的火成岩侵入體,本區經歷多次上升和下降的過程,古海蝕洞表現明顯。

 由於本區位於歐亞板塊的東南部,屬大陸棚邊緣的一個組成部份,隔著台灣島以東為太平洋板塊,在大地構造上本區屬加里東褶皺帶的一部份,也是屬長樂──南澳斷裂帶中,閩東濱海燕山斷隆帶部分,加里東運動使閩東隆起為陸,正是人們相稱的「華夏古陸」。

 早在燕山期,沿海地區大規模的岩漿活動,特別是大塊花崗岩體的侵入,整個地勢向海傾斜。在第三紀至第四紀中,本區曾發生多次間歇性的升降,燕山期是本區地殼運動的重要時期,經過本期的構造、建造和岩漿活動,奠定了本區的地質基礎和地貌的基本輪廓。

 中更新世冰期,海面又趨下降,陸地相對上升,本區基地全部裸露,閩江河流再一次向海峽延伸,至今在海峽底部仍保存有粗砂,礫石等沈積物,並遺流著古河道,這是閩江埋藏河谷向海外的延伸。

 本區地層屬第四紀長樂組風積層,是全新統現代期的堆積物,火山岩受熱水熱風作用,形成變質岩,並造成矽化現象,岩性上部砂質、粘土、下部礫石、碎石、粉沙、細沙為主。

 第四紀冰河時期,全球海水面下降,最深達一百餘公尺,故本區與大陸相連,約在一萬年前,冰河期結束,全球氣候回暖,南北極冰雪大量融化,海水面上升,而又與大陸一水相隔。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