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 光 鄉 誌


  標題:第三節 戰地政務 
  作者:莒光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7-05-25    閱讀人次:2286 )  

一、社會建設

 四O年代,本鄉地處敵前重鎮,屏障台澎安全,為求安定民主,乃依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授權,經國家安全會議決定,實驗戰地政務。

 在任務、方式、作法上與台澎光復地區不同,在黨、政、軍一元領導的體制下,遵循中央政策,結合戰地特性,策劃推展「管、教、養、衛」四大要務,平時以軍隊協助地方建設,改善民生;戰時集合民力,支援軍事。在事權集中的管理下,使本鄉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相關建設,在黨政軍協力下,能有計畫的推展,讓本鄉能自管、自教、自養、自衛,形成一個堅強的政治實體,同時也是一個戰鬥實體。

 戰地政務期問,建設本鄉首重發展教育,發展交通,發展農漁業,改善農村環境,改善人民生活入手,一面健全地方基層組織,奠立自治的基礎,軍事建設和民生建設相提攜發展。

(一)社會福利

 本鄉鰥寡孤獨皆有所養,符合安老院或大同之家就養者,皆送往南竿縣屬安老院及大同之家,接受照顧,同時於民國五十九年本鄉鄉民也享有勞保制度之福利。貧戶發放救濟物質,爭取救總補助,興建國民住宅,加強衛生保健。輔助大批藥品,為民眾及學生進行砂眼、白喉、小兒麻痺及預防注射。

(二)國民教育

 為普及教育,村村建校,人人受教,為滿足青年求知慾,民國四十六年創立馬祖初級中學,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教,馬祖初中升格為高中,本鄉設敬恆國民中學一所,學校學風勤奮、四育並進,連續聯考團體績優,校內並增加軟硬體設備,改善飲用水,更新課桌椅,興建專科教室,圖書室,改善照明設備,而來自東莒學生一律住校,生活起居嚴格管理,學生都能自發自愛,努力向上,同時設有清寒獎助學金,培訓優良師資,輔導青年就業,執行社會教育,辦理民眾補習教育,整建運動場,倡導民眾體育風氣,並推廣藝文活動。

二、經濟建設

(一)漁業方面

 協助本鄉漁民增建機動漁船,輔導使用尼龍網具,興建冷凍廠儲冰庫、漁寮、護堤,為改善漁民生活水準,組織運銷合作,設立漁會本鄉分會,承辦存放款業務,尤其輔導漁民蝦皮的生產,運用統銷及價格等級方式,對地區民生經濟貢獻甚大。

(二)農業方面

 本鄉原是荒蕪貧瘠,耕地面積小,由於雨量不均,土質瘠薄,季風強勁,有礙作物生長,農民終年辛勞,難獲溫飽,實驗戰地政務,承中央及農復會之支援補助,勵行農業生產,逐年山台引進品種,試驗播苗,供給農具,農藥、種子,改善土壤,興建水利,加強水土保持,種菜養豬,人工授精站,對農村經濟發展,均有相當之鼓舞作用。尤其變荒島為綠洲的造林建設,防風定沙、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直接裨益於農業生產。

(三)商業方面

 本鄉往昔為漁舟休憩給水之所,商店甚少,僅鄉村小鋪,散落各處,出售油米菸酒之屬,偶有攤販遊肆村際,零售雜器,戰地政務期問,百業待興,為扶植地方建設,厚植民生,台灣貨物大量輸入,商業遂應用而生,本鄉以青帆,大坪等地最為興旺,商居林立。

(四)交通方面

 利用兵工協力鋪設高級水泥路面、車徹道、碎石路,並採分段保養,且與造林計畫同時並進,公路不但環繞全鄉兩島,構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航海運輸多依靠海軍之運輸艦或補給船艦,往來台灣與本鄉兩地,而郵政電信,鋪設海底光纖電纜,享受與台灣相同之電信便利。

 戰地政務在本鄉實驗卅六年之久,歷經「八二三砲戰」,全體軍民配合軍事作戰,其功績犖犖大者,諸如:造林、政治建設,發展國民教育,加強育樂設施,推擴社會教育,辦理社會救濟,整合社團組織,推展農村建設,加強民眾組訓,支援軍事作戰,警政、醫療衛生等都有長足的進步。

 山荒蕪到綠意,山小徑到大路,山徒步到車輛,由地瓜到白米,這段歲月,軍民共同走過,這些豐碩的成果,戰地政務推行居功厥偉,為本鄉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也深深烙印民心。

 而今功成身退,軍民分治,對地方生態也造成很大的影響,「軍管情結」軍方進口副食品,民問百業蕭條,民間土地被佈上「陸軍營地」,軍方大批採沙石,另外「行政體制」方面,縣長官派到地方民選,派系分裂與傾軋,都影響到地方的未來發展。

三、地方自治

 劃歸連江縣政府管轄後,強調「管、教、養、衛」四大要務,其中「管」一項居首要,本區改為白犬鄉,即著手戶口之建立,為訓練行使政權,便利政令宣導,乃訂定動員月會及村民大會實施辦法,復為博採民意,縣設諮詢代表會,本鄉也推派代表參與縣政之興革,民國六十一年中央民意代表增額選舉,本鄉民眾也有國大代表及立法委員的選舉權。

 民國六十五年起,又先後辦理村長,鄉長及鄉民代表選舉。民國七十九年,為落實地方民意,將縣政諮詢代表改為民選,並賦予其類似議會之質詢監督功能。

 針對本鄉發展需要,培養幹部,提高公務員素質,皆有長足進步。本區由軍事統治走向地方自治期問,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大建設著手,改善了軍民生活。尤其教育的成功,培植了地區青年才俊,日後服務鄉梓,奠定基礎,其次鄉、村長及民意代表民選、駐軍也帶來商業生機,曾造就本區各項建設突飛猛進,雖然約束很多,燈火管制、出入境管制、民防勤務等等,也逐漸隨歲月而消失。

 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本區終止戰地政務體制,回歸地方自治常態。民國八十九年,離島建設條例通過,地區建設獲得實質保証,民國九十年元月,兩岸小曰通開航,不僅帶來跨世紀發展契機,更開啟兩岸歷史新頁。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