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 光 鄉 誌


  標題:第二節 航道要衝 
  作者:莒光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7-05-25    閱讀人次:2091 )  

一、萬商雲集:

 嘉慶年(1796 至1820年),海盜猖獗,清代官方文書往往將海盜區分為土盜和洋盜兩類,土盜者,指在沿海一帶自然發生的零星海盜,其船隻多屬小型商、漁船,因缺乏航行外海之大船,故只能在孤懸海外的小島,攔劫沿岸航行之小商船。而洋盜者,指擁有夷艇洋砲之大幫海盜,所駕船隻較大,活動範圍遍及數千里,為害海洋交通最烈。

 清嘉慶年間,沿海海盜山土盜發展成洋盜,與安南艇盜之往來有密切關係,蔡牽便是由土盜變為艇盜,他是最著各也最有實力的海上力量,他的部屬分布本區島嶼,搶掠和勒索來往船隻財物,對閩台水路交通影響甚巨。

 蔡牽之後,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百餘年。海外貿易發展、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新品種,通過海商引入福建,諸如煙草、花生、甕菜、蕃薯、玉米。而煙草「銜長管而火點吞吐之」,人們會上癮,種煙獲利,一年多一年,膏田種煙,海島到處都有。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本區又受到英船滋擾,鴉片戰爭爆發後簽訂南京條約,福州闢為五口通商。光緒十年( 1884年),中法馬江之戰,再十年又中日海戰,之後沿海門戶大開,閩海島嶼成了海商的天堂,水產品、農副產品、手工藝品、紡織品、陶瓷品、茶葉、木材、竹材、紙張等都從這裡輸出,洋油,煙草、西藥、呢絨、布匹、五金、石油洋貨輸入。尤其鴉片膏更是海島居民的最愛,清政府約束鞭長莫及,難上岸剿除。白犬洋「山風閃拂,九月後風浪漸大,海船漸難航行,船舶遭逢颱颶,百不存一,然漂流何處則莫由知之」,所以白犬洋周遭每年總有數起船難。

二、燈塔興建:

 鴉片戰爭開放五口通商後,福州一時西方洋行麋集,有英商怡和行、瓊記行、太古行、美商美孚、日商三井等洋行,位於台江南岸倉前山閩江大橋西側的番船浦,就是外國船隻的停泊處。福州開放通商後,領事館、洋行、教堂教會林立,成了外國的租界地。他們控制金融市場,雇佣控制茶市,販賣鴉片• 走私,逃稅。咸豐八年(1858年)清政府任命英國人李泰國為海關總稅務司,他推行洋關制度,于同治元年(1872 年)七月創立了閩海關,以英籍華為士為首任稅務司,閩海洋船幢幢,海商雲集,莒光島是南、北海路通衢,萬商小額交易蓬勃。

 同治十一年(1872年),英商與閩浙總督簽訂興建「東沙島燈塔」合同,建築在本鄉東沙島東北端,契約言明租借團期,清廷稱此地為「東沙島燈塔」,英人則稱「中犬燈塔」。燈塔的興建,外國大噸位商船增多了,而福州等地的沿海船減少了,閩海航運幾被洋船完全替代。而對東沙先民來說,洋務事業立基海島多了些就業生機,也多了些剝削,此地猶如英國統治下的老香港,塔旁旗臺,始終懸掛英國國旗。在風俗上境內仍充斥許多由大陸傳入的習慣,如纏足,吸鴉片,在風土形象方面,清廷乃認定此地是蠻荒、海盜、「番」人、瘴癘疾病等。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