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 光 鄉 誌


  標題:第三章 明代時期 第一節 海禁遷民 
  作者:莒光鄉公所    ( 發表時間:2007-05-25    閱讀人次:2392 )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部將湯和平定割據東南區之方國珍、張士誠,敗軍餘眾逃竄海上,避居海島。明初有「片板不得入海」之海禁,實行閉關鎖國,洪武廿一年(西元1388年), 嚴厲海禁政策,規定瀕海百姓不得擅自下海與番國買賣,違者處以極刑,並強迫島嶼居民一律內遷大陸。

 而此際日本國王無力控制諸侯,諸侯各自割據,迫使倭寇跋扈,無法節制,閩浙沿海仍為倭寇天下,歷嘉靖、隆慶到萬曆期。關於禁海的命令,如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對大都督府說:「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嘗禁其往來」。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禁瀕海民和通海外諸國」,洪武二十三年( 1390年)下令戶部「申嚴交通外(番)之禁」,因為「兩廣、浙江、福建,愚民無知,往往交通外香,和易貿易,故嚴禁之。沿海軍民官司,縱令和相交易者,悉治之罪」。

 在永樂年間(1403年至1424年)禁漸開,於是有鄭和七下西洋宣揚國威之舉,執行「國營國際貿易」的政策,率領舟師多至四十八艘的巨船,和二萬七千人的軍隊,多次停在長樂縣的太平海港,並在長樂縣建「天妃宮」,留下「天妃應靈之碑」,其造船、汲水、徵求沿海蟹族島民充作水手,船舶均泊於長樂縣(吳航)太平港和閩江口的五虎門,等待季風、伺風開洋,這對沿海地區的文化、經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據王應山《閩都記》 說:「長樂十洋街,貿易表。雲。」海邊蟹戶以衛所舵工,隨鄭和往西洋,後累升衛中所百戶者有之。

 東沙海地圖首次出現在鄭和航海圖上,東莒島舊名「東沙」,早在六百年前,就如此稱呼了。鄭和船隊出五虎門,繞過「東沙」南行,「東沙」因地多海沙得名,早在元末明初六百多年前就有此名稱了。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