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 政 消 息


  標題:馬祖亮島島尾遺址群發掘及「亮島人」修復計畫  
  作者:網管    ( 發表時間:2014-08-24    閱讀人次:300 )  

--2014-08-24 馬祖日報

 (續前)

 二、人文環境

 亮島地處偏僻,海流湍急,風浪大,船隻停靠不易;加上早年常有匪盜出沒,故雖然周圍海域魚獲量豐富,卻少有人煙。雖然偶爾有漁民短時間來此捕魚作業,但無長期居民,是一座無人島。歷史文獻中,馬祖列島直至明代成化年間,黃仲昭修纂的《八閩通志》〈方域志〉中,始見「上竿塘」、「下竿塘」。其他馬祖地區的地名均在清末民初以後始見於文獻中。目前尚不確定何時開始有亮島相關記述,但在清代周凱纂輯的《廈門志 •卷四》附〈北洋海道考〉中即已有出現「橫山」一詞:

黃岐之東洋中一嶼,曰下目。嶼之東有山相近,即北竿塘;連下,即南竿塘。 東勢洋中有嶼曰橫山。又東外勢約有四更遠有二嶼,曰東永。連江縣屬。

 又如民國16年 (1927)曹剛修、邱景雍纂《福建省連江縣志》〈山川志〉云:橫山 在北竿塘下,距治水程一百六十里。魚船簇此采捕。

 可見1927年以前仍稱「橫山」,何時又稱「浪島」不得而知。此外,從馬祖漁民的口述中亦可以得知,「橫山」早在國軍登陸以前就在他們的生活範圍中,主要為季節性採集貝類。人群活動期間多在農曆4月半到7月半間,且不做長期定居 。

 1949年後,亮島斷斷續續為中共所佔領。然而,因亮島位於北竿與東引中間,在戰略上與臺馬航線中佔重要位置。1951年7月15日,「反共救國軍」海上特種突擊隊中隊長李承山奉命率領隊員6人,趁夜色登陸上岸,並在制高點豎立國旗,自此亮島歸中華民國國軍管轄。嗣後於民國41年、42年間,因補給不易,設施不足而兩度撤防。至1965年3月17日,以實施「北極星演習」之名,派遣加強步兵連進駐亮島,直到迄今。1966年,前總統蔣經國 (時任國防部長 ) 抵達亮島視察,將「浪島」正式定名為「亮島」,期許可以「島立天中,亮照大陸」。島上駐軍人數最多時曾達200百人;但在逐步撤防後,目前島上僅留有一守備隊駐守。

  黃仲昭修纂1989《八閩通志》,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周凱纂輯《廈門志•卷四》。 曹剛修、邱景雍纂1927《福建省連江縣志》〈山川志〉。參考自(尋根系列�失去的地平線:大坵島),馬祖通訊週刊(2002/07/14)。

 三、亮島的考古學研究

 (一) 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研究基礎

 2011年,連江縣政府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仲玉進行「馬祖亮島島尾遺址第一期研究計畫」,於2011年9月、12月兩度登島調查暨試掘研究,並於2012年5月提交試掘報告。在該次研究計畫中,初步對亮島進行較大規模的全面性遺址普查,除了該年7月連江縣縣長所發現之「百勝港遺址」、9月陳仲玉調查之「亮島島尾遺址」之外,另於12月又在亮島島尾遺址之東北方約150公尺處,新發現之「亮島島尾Ⅱ遺址」,並將前述「亮島島尾遺址」修正為「亮島島尾I遺址」。

 亮島島尾I遺址在「馬祖亮島島尾遺址第一期研究計畫」中,於遺址範圍 3m×30m之內,發掘2個1m×2m的試掘坑,共出土1,823件陶質遺物(重8,911.50g); 88件石質遺物(重9,924.70g);737件骨質遺物(重 1,631.94g),與 39,772g貝類遺留;另有一具完整墓葬 (LDDW-I-M01),經本計畫主持人命名為「亮島人」(今已改稱「亮島人1號」)。

 亮島島尾II遺址在第一期計畫中僅進行地表調查工作,但將採集到的遺物與島尾I遺址遺物進行初步比對,發現兩個遺址之陶片遺物類型稍有不同,可能薀涵有不同之文化內涵。為釐清這個問題,本計畫中亦對亮島島尾II遺址進行全面的地表調查、鑽探與探坑試掘工作。

 (二) 歷史時期的遺址

 亮島於百勝港遺址亦進行地表調查,從地層斷面可見遺物類型以貝塚與青花瓷為主,亦見零星陶質網墜,屬一歷史時期遺址。根據此次調查,百勝港遺址西南側通往趙大王廟與停機坪一帶道路兩側斷面上,亦可見零星硬陶質網墜,應為宋元以後歷史時期之遺物。

 整體來說,第一期研究計畫已初步累積許多重要的資料,相信不論是在島嶼考古學史前生態研究、福建(馬祖)史前文化發展等面向的研究,皆能有相當多的貢獻。

 參、田野調查與鑽探

 一、第一次全面性地表調查

 在2011年12月的「馬祖亮島島尾I遺址試掘計畫」中,首度對亮島進行全面性的地表調查工作。調查結果共計確認了三處發現考古遺物之地點;除了確認同年7月由楊綏生縣長發現的百勝港遺址,以及9月由陳仲玉發現之「亮島遺址」之外,12月調查工作在亮島服役的下士班長徐建斌引路下,於島尾地區發現了第二個史前遺址,命名為「亮島島尾II遺址」。

 該次地表調查工作亦於「亮島島尾II遺址」地表採集了少許史前遺物標本,並且在貝塚斷面的最底部挖取了一件貝類樣本,送往台灣大學貴重儀器實驗中心進行碳14定年檢測,結果顯示島尾II遺址的年代大約為距今 7,625-7,434年前。亮島島尾I遺址的年代綜合多個碳14檢測,結果顯示大約落在距今 8,320-7,310年之間。百勝港遺址的檢測結果顯示年代大約為1,638-1,852 AD,即中國明末清初到清道光年間。

 二、第二次全面性地表調查

 該計畫於2012年7月登島發掘的同時,對亮島全島再度進行了大規模的地表調查工作。調查方式採人員分隊徒步行進,範圍涵蓋所有人跡可以到達之地方;除了觀察地表是否有遺留物分布之外,各處之地層斷面亦是觀察重點。

 調查結果於島頭地區發現幾處現代堆積的小型貝塚,同時擴大了百勝港遺址的分布範圍。此外,島尾地區除擴大了島尾Ⅰ遺址的範圍外,也新發現了二處史前遺址地點:亮島島尾Ⅲ遺址與亮島島尾Ⅳ遺址。由於該兩處地點與島尾Ⅰ、Ⅱ遺址分布位置接近,故決定將四處遺址地點合稱為「亮島島尾遺址群」。

 亮島島尾Ⅲ遺址位於島上「擎天路」通往亮島島尾Ⅰ遺址之道路旁,由考古隊成員發現路旁斷面上約40公尺之範圍內有多件細碎陶片分布;且因陶片分布位置約略在同一水平面上,土色分層明顯,故推測應屬原始堆積地層;但未見陶片以外其他種類的遺留物分布。陶片分布於道路西側之平坦台階面上,上覆有密集低矮草本植被,階面長度約100公尺;道路東側推測應為西側階面之緩坡末端,再往東即為海岸斷崖。推測該遺址可能因為早年擎天路之開闢而受到破壞。考量陶片鑲嵌於地層中且保存狀況良好,故此次調查未採集任何遺留物,僅拍照留下紀錄。

 亮島島尾Ⅳ遺址位於島尾地區擎天路盡頭之壕溝中,由南竿派調前往協助考古工作的二等兵孫正一於壕溝旁之南側斷面上發現兩片陶片遺物,出土位置緊鄰於角礫岩層上方。由於該地點位於壕溝中,推測其地勢可能已受過擾動;壕溝北側緊鄰懸崖,地勢較低,角礫岩層上方大量土層明顯已被移除。該遺址為孤立地點,附近區域未再發現其他遺留物分布,且陶片上方之土層薄,伴隨有許多近代垃圾,故該地點是否為原始堆積仍需要再觀察。由於陶片裸露於地層斷面上,在拍照與記錄之後已將其採集帶回。

 基於時間與經費考量,亮島島尾Ⅲ遺址與亮島島尾Ⅳ遺址並未進行試掘,僅觀察裸露於地層斷面之陶片,雖然初步可確認為史前陶器破片,但仍無法對其文化內涵與遺址分布範圍進行探討。期望未來有機會對該二遺址做進一步調查與發掘。

 綜合兩次全面性地表調查的結果,顯示亮島的島尾地區在史前時代可能有較多的人群活動;島頭地區依照目前的調查結果,是較少史前人群活動的區域,僅餘百勝港一帶發現可能為明清時期的陶瓷碎片與陶網墜。然而,有鑑於亮島的軍事發展背景,不排除有些史前遺址可能在早年的開發過程中已經遭受到破壞而消失。至於目前所見遺址分布模式是否與地形、海拔高度等因素有關,值得繼續深入探討。調查過程中,受限於部分區域仍為「佈雷區」,尚未排雷,考量安全性未進行調查。

 整體而言,亮島島尾I-IV遺址,雖然各個遺址的遺物與考古現象疏密不均,然而就遺物類型、地理位置與年代上的相似性而言,應可視為一個「遺址群」。史前人在島上活動區位的選擇上,似乎「島尾」相較於「島頭」地區更加受到青睞;或許是因為島尾地區之地勢較為平緩,海拔高度亦較低;而島頭一帶之地形較為陡峭,且花崗岩巨石矗立而與海岸資源之親近性較低。但是仍不排除在島頭發現史前考古遺址的可能性。(未完待續)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