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引 鄉 誌


  標題:三、澳口 
  作者:will    ( 發表時間:2002-03-26    閱讀人次:2756 )  

三、澳口

(一)南澳

位於東引島西南面灣澳,因與北澳相隔中柱島(昔稱「中流」)南北相對,而得名。明末,文人董應舉在「偵倭史料」上說東引有南風澳與布袋澳兩澳。南風澳指南澳,而布袋澳則指西引清水澳。

如果狹義解釋,「南澳」指南澳口,廣義的解釋是指整座南澳自然村而言。東引開發百餘年來,南澳一直是島上人口最多,也是政經文化與民間信仰中心。澳口建有「天后宮」1座,乃清朝嘉慶年間大海盜蔡牽所建,距今約2百年。澳口東側另建有白馬尊王廟1座,是島民信仰重鎮,始建於清朝初年,距今3百多年。

(二)北澳

位於東引島正北方,恩愛山西南方澳口,與南澳隔著中柱島,南北相對。在南風季節,船隻均停泊北澳。昔日東、西引間連堤尚未完成時,北澳是南風季節交通船往返西引東澳的海運要港。

廣義的北澳,除澳口外,尚包括東湧水庫上方的北澳村在內。昔日澳口有數十座土製爐灶,相傳大海盜蔡牽為了要打穿北澳與燕秀澳,興建內港以利百艘賊船避風, 因此動員萬人挖掘,爐灶做為煮飯之用。後因工程艱難,於是放棄。另有傳說是蔡牽為了打造兵器,曾在北澳興建打鐵爐。這數十座爐灶及澳口一座「尚書公廟」,都在國軍進駐,北澳港口施工時遭拆除,尚書公神像及香爐移祀天后宮。
昔日北澳與南澳之間鋪設石板路一條,傳說是大海盜蔡牽所建,後因部隊駐防,開拓道路而遭掩埋。

(三)圓圓澳

北澳西方有一小灣澳,臨近中柱島,因澳口形狀呈半圓形,稱作「圓圓澳」。

(四)燕秀澳

原名「燕岫澳」,福州話「岫」音「秀」是「巢」的意思。由於東引海風強勁,燕子無法在屋簷下築巢,昔日島上燕子大量棲息於「潮音洞」內部崖壁,民眾稱「燕岫窩」,後因國軍進駐,舉行演習,燕子受火砲射擊驚嚇而相撞或撞壁而亡,至今已無燕子棲息。

燕岫澳分為燕岫窩、上燕岫與下燕岫3部分。燕岫窩就是今日的景點燕秀潮音,為一內陸海蝕崖;下燕岫是兩棲部隊駐守的軍事重地;上燕岫則指澳口上方大片農地,是島上農耕中心,東引酒廠與獅子村都位在上燕岫。

地方耆老指出,昔日東引最早開發的村落是燕岫澳,住有「科題囝」數十戶,以農耕與捕魚維生,後因為一場大火,全村房舍燬於一旦,於是居民便遷居大陸。

約民國30年代,曾有連江籍漁船泊憩東引,有漁民上岸詢問燕岫位在何處,懇請南澳民眾帶往「尋根」。至今仍可在燕岫荒煙蔓草中,找到昔日民房基座,顯見燕岫澳開發更早於南澳的傳說,誠屬可信。

國軍進駐後,由於「岫」於「秀」同音,於是改稱燕秀澳。

(五)大紫澳

大紫澳位在東引發電二廠南方。本鄉方言稱之為「大澳」,由於澳口面向南方,東北季風季節,可以泊憩百餘艘漁船,因此命名為「大澳」。

國軍進駐後,由於軍方誤植為「紫澳」,後來又為了區分大、小紫澳,於是將大澳改稱為大紫澳,沿用至今。

(六)小紫澳

位在恩愛山、東引醫院東方灣澳,原名「柴澳」,由於澳口面向東北,冬天的東北季風及洋流,經常帶來大量木柴、竹子等漂流物,昔日本鄉民眾普遍缺乏燃料,常到澳口撿拾木柴與竹子,因此稱之為「柴澳」。後因軍方誤植為「紫澳」,為了與大紫澳做區分,又名小紫澳。

(七)紫澳

位在大紫澳北邊,一座面向正北方的小澳口,澳口較小,昔日民眾也經常在此撿拾飄流木,稱之為「柴澳囝」,又叫「死人坑」,後來軍方誤植為「紫澳」,沿用至今。

(八)天王澳

位於一線天與天聲堡之間小澳口。「天王澳」是國軍進駐後的稱呼,該澳原名「六十二王澳」,昔日民眾稱呼一線天稱為「六十二王鼻」。後來被軍方改稱「天王澳」,澳口名稱由來與改名緣由,均不可考。

(九)清水澳

位在西引的清水澳,早在明朝年間就已躍上史頁。明末,文人董應舉在「偵倭史料」上記載,東引有南風澳與布袋澳兩澳。南風澳指的是南澳,而布袋澳則是指清水澳,昔日居民稱西引為「深水」。

事實上,清水澳的「清」字,是國軍進駐後的誤植,原來正確的名稱是「深水澳」。因為從外海向澳內望去,海域頗深,可泊憩數百艘漁商船,因而得名。

明朝稱呼的布袋澳,到了後來改稱深水澳,是由於明清之間數百年,外島歷經3次「遷界」,因此,地名稱呼迭有變更所造成。國軍進駐後,又因居民與部隊語言隔閡,軍方將「深水澳」以國語讀音中聲音相近的「清水澳」命名,以至於今。

(十)后澳

由於位在清水澳後方而得名。昔日民眾稱后澳西北方突出的岬角為「土塘」,稱后澳為「土塘裡」。

(十一)東澳

位於西引島東面,因地理位置而得名。與東引島北澳遙遙相望,昔日東、西引間連堤尚未完成時,每逢南風季節,交通船都從北澳駛往東澳,因此,東澳與清水澳都是昔日西引交通樞紐,但今已沒落。
民國94年,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整修澳口階梯及停車場,階梯直達澳口鵝卵石灘,成為一處具有親水功能的觀光景點。


板主管理 -回標題列表- -我要回應文章-